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2.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4.
胡永鸣同志的《“你们还在‘吃森林’?!”》是一篇说理充分、发人深省的环保议论文。全文用事实说话,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信服。纵观全文的说理,有三个特点: 一、运用算账法说理作者以准确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精确的推算,让国人清醒地认识到小小木筷的浪费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作用。作者先以重庆市为点进行推算:“每天使用的一次性木筷至  相似文献   

5.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6.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7.
四、“目的”与“需要”: 何者为先? 我在《论价值和价值主体》一文中曾经说过:“‘需要’导源于‘目的’,是由‘目的’决定的。”任遂虎同志不同意我的这一说法,他认为:“按照通行的词语命义陈述生命形态的发生和成长过程,应当是需要决定目的(即目的来源于需要),而不是‘目的决定需要’;将目的解释为‘一切自控制系统的自调节活动所导向的目标’,并作为需要的前导,无论是解释无意识的生命形态,还是解释有意识的人类活动,都难以自圆其说和消除悖论。”他又说:“任何生命体的导向目标是由需要决定的。生命体为什么有需要呢?这是生命体内激素活动的结果……例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以后,在语文教学之余,集主要精力于文学评论,在部分论著中夹有众多有关修辞的论述,现归纳其主要论点如下。 一、重视“古经中的辞令论”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十分推崇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一书里对“古经中的辞令论”的评述,认为这个问题是一句不受重视的“失掉的一环”。朱氏指出:“春秋是‘诗’和‘辞’的时代,那时‘诗’也当作‘辞’用,那么,也可说春秋是‘辞’的时代。战国还是‘辞’的时代”。什么是“辞”,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云:“说也,从辛,辛犹理辜。”“辜”是罪的意思,“理辜”即整理、分辨争讼之意。可见“辞”在春秋战国虽然兼  相似文献   

9.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0.
赋比兴中的“比”是中华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想和说,思维和表述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这似乎是通用的议论方式。但在古今名“论”中,似乎不崇尚摆实实在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世纪金榜》(全称《高中全程复习方略》 ,延边大学出版 ,2 0 0 3年最新版P1 93)对 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这么一句话“晚会上 ,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 ,他们的节目 ,无论从创作到演出 ,都受到观众的称赞”是这样解释的 :“句中的‘无论’是个副词 ,不能和介宾短语‘从创作到演出’连用” ,应删去‘无论’或改为‘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初看 ,似乎很有道理 ,把“无论”说成副词 ,一切迎刃而解。那么“无论”是副词吗 ?为避免总复习时对高三学生的误导 ,这里不妨探讨一下。“无论”何以是个副词 ?根据是什么 ?…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议论文写作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所谓“摆事实”其实就是材料的运用问题,它是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材料运用技巧的高下,对议论文写作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结合优秀作文《等待时机》一文中材料运用的几个片段来简要谈谈几个小诀窍.  相似文献   

13.
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是什么神?历代注家其说纷云。一说云中君是云神,如王逸、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马茂元等(《楚辞注释》)亦说:“‘丰隆’、‘屏翳’一神而异名。‘丰隆’是云在天空堆集的形象,‘屏翳’则是云兼雨的形象。因为天雨时,云在太空一定堆集得更厚,以致遮蔽了日光,天显得晦暗不明,所以叫‘屏翳’。”“云中君,犹言云中之神。”并说“云中君指云神,后世注家大多无异词。”似乎云中君为云神已成定论。一说云中君乃云梦泽之水神。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相似文献   

14.
<正>“有人说”就是“有人认为”的意思,如果用于口头则是一种发语方式,所持话语或观点者往往为泛指对象。如“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里的“有人”是谁,大家都不知道。“有人说”也是一种写文章的设置方式,以此为端,形成垫势,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进入下文议论服务。“有人说”的内容或观点倾向,有的是正面的,多数为有争议的甚至反面的。对“有人说”的内容或观点进行评说,当然要摆事实,讲道理,  相似文献   

15.
徐仁甫先生《史记注解辨正》附《史记校读举隅·辨省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 ,揭示了《史记》记事的“省略例”。如其文云 :“《郦生列传》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 ,赐郦生食。’按 :‘沛公喜’上节略了一段记郦生言辞。”“《游侠列传》‘而猥以朱家……郭解’等。按 :上文曰‘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 ,此言朱家、郭解等 ,明举五人之首尾以赅括中间 ,其有省略可知。”徐先生所论 ,甚为精道。今循徐先生之法 ,似还可得《史记》“省略”之一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  相似文献   

16.
“大音希声”是《老子》四十一章所提出的一个命题。它是老子用来说明“道”的特性的一个比喻语。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最完美的音乐听起来并没有声音。钱锺书解释道:“按《庄子·天运》:‘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脱仿前说一四章之例,强为之容,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①他用庄子语来解释是恰当的,但用陆、白二人之语来解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以为不确。蒋孔阳说,这一命题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本身,这种音乐,虽然‘大’但我们却是听不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音乐的现象,它再好再美,也赶不上音乐本身”②。就是说,老子所谓的“大音”是指作为具体的乐声的本身  相似文献   

17.
一、自见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典论·论文》的这段文字,“自见”凡两见。注家历来把这两处“自见”分别给予不同的解释。如郭锡良等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解释“人善于自见”时说:“自见:指自见其长。下文‘自见’指自见其短。”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由游国恩和彭兰二先生审阅的《典论·论文》注文也是这样认为的,注文解释前一个“自见”为“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对于后一个“自见”虽然未直接解释,但在解释“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时说:“这两句谚语出《东观汉记》,喻人们不仅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反而将缺点当作长处”,从这里可以看出,注文实际上也是把后一个“自见”当作“自见其短”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18.
于学滨 《语文知识》2001,(11):68-71
林以亮先生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说:“不管‘直译’和‘意译’的成分多少,好的翻译必须合平本国语言的语法。”何匡先生在《论翻译标准》中说:“就译文的语言来看,标准应该是合乎本族语的全民规范的语  相似文献   

19.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7页)中论述人称代词时说:“在上古时代,领位不加‘之’字,不能说‘吾之’、‘我之’、‘予之’、‘汝之’、‘尔之’等。到了后代,才有加‘之’字的。”到本书第139页论述介词“之”时,又说,“人称代词用作定语,一般不用‘之’字为介。我们只看见有极少数例外:‘矧予之德言足闻,’(书·仲虺之诰)‘举能其官,惟尔之能。’(同上·周官)”但在下面的注释中指出:“注意:这两个例子都出于伪古文《尚书》。《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