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对于众多电视传媒从业人员而言,很值得思考。就在这一年里,“梦想中国”、“超级女声”等活动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诸多外来品牌逐鹿中原之际,由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的“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以其鲜明的特色脱颖而出。那么,“新声带”的成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呢?“新声带”验证电视传媒买卖关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受众的范围,还是节目的影响力,都称得上中国第一传媒。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传—受关系已经由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式的卖方市场,逐渐…  相似文献   

2.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种新颖的新闻节目品种应运而生.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巨大。这就是形形式式的“说新闻”电视节目,如南京地区的“直播南京”、杭州地区的“阿六头说新闻”、广州地区的“新闻日日睇”等等.这些节目一出笼,就深受观众追捧,通常在播出的首月就能登上当地节目收视率的前十名排行榜.播出一季度后,都能成为最受欢迎的当地新闻电视节目之一。这是一种新的舆论传播动向,它所带来的效应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航空档案》2009,(3):92-92
原三机部副部长徐昌裕在回忆录中有如下一段非常形象的话,他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是在长江里行船,风平浪静,很顺利,而‘大跃进’时期,即从1959年到1962年,我们的船则驶进大海,面临的是狂风大浪。这一时期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有同志说,航空工业经历了两个“马鞍形”,这很形象。我们大家都同意。第一个“马鞍形”是“大跃进”,这大家看得很清楚。第二个“马鞍形”就是“文化大革命”,破坏性大,成就很少,大家都谴责。  相似文献   

5.
“四条汉子”的称谓,语出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他们四人都是“文委”(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还是中共领导下的“左联”的盟主。“文委”的有关工作情况,是要与鲁迅沟通的。  相似文献   

6.
很多CIO都在抱怨很难招到熟练的IT员工,但专家们却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招收的对象有些“走偏”,现在是应该考虑招募“新人”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耐人深思的话:“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要重视历史。”(《马恩全集》第一卷,第650页)这句话极其透彻地道出了历史科学的重要价值。历史是什么?历史有什么价值?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珍贵的财富,还是沉重的负担?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仔细回味、思考的必然性与迫切性。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今天复杂的文化市场,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历史科学的普及是何等的贫乏。这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的严重背离。一方面,我们大批历史科学研…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30日,我发在永州日报第三版上的一条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今年频频“中彩”:先是以最高票获2000年度永州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继而接着拿回了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湖南省好新闻、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个一等奖,并正在参加“湖南新闻奖”的角逐。然而,知情的人都知道,这条稿子在发表时并不顺利,它能获奖,纯粹是我百折不挠“争”来的。永州,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柳宗元,1200年前,他在愚溪河畔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近年来,永州的“异…  相似文献   

9.
岁末年初,回忆和梳理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场景让我们挥之不去,总有一些人物让我们牵挂感动, 如是盘点新闻、评点人物的“年度评选”应运而生,这种“资源再生型”栏目,在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为岁末年初的媒体大餐,烹饪出精彩的“年度评选”的盛宴是媒体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年度评选”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张珊珊 《青年记者》2007,(11):55-55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处于独立报刊时期,记者成为了一种社会职业,并以尊重事实、客观报道为己任。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新闻媒体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指引下,许多编辑和记者都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舆论力量,来反映民众呼声,主持正义,打击社会黑暗现象,从而打开新闻专业主义的“美妙画卷”。到20世纪中期,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日渐成熟,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到两篇人物报道,感到有一股清新之气,沁人心脾,令人难忘.说清新,首先是说报道反映的人物面貌清新.这两篇人物报道(见附文),一篇写的是一位县委书记,一篇写的是一位村支部书记.他们都不同于以往在我们的传播媒介中和文艺作品中已经形成“定势”或曰概念化的人物.我们以往的“老支书”、“七品官”是什么形象?关于这方面的先进典型的报道不外乎公道、勤勉、俭朴和忠诚;改革开放以来,又多是突出他们的创业精神、开放意识.这些固然亦富有时代精神,但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千篇一律,也就失去了新意.  相似文献   

12.
干了这么多年的配音工作,谈谈对声音造型方面的一点感受。 这些年来,我为众多的外国语和中国电视剧配了音,在语言创造的天地里,领略到无穷的乐趣。配音演员是通过声音塑造形象的,而我们的配音对象又是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把握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自身的条件,对声音进行“化妆”和“造型”,让声态语态加以变化,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 刚开始搞配音,是翻译片厂的前辈毕克和苏秀来当导演的,他们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我们说台词必须像生活里说话那样,因为我们大多数是舞台演员出身。开始配音时,拿几场不太重要的戏尝试一…  相似文献   

13.
假如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会”与“再见”都不是句子,也不是词组,而仅仅是个无多大差别的同义词。但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在不同人那里,却可用有声语言的不同艺术技巧,表现出细微而丰富的不同思想感情。 若单就这两个词的有声语言的语调和停顿而言,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中央电视台张悦主持的《为您服务》节目,她的“再会”一词就说的颇有诗意,耐人寻味。“这次节目就到这儿了”,“下次节目再会”。它的读音听来好象都是轻声,甜甜的。特别是“了”字,轻轻一带。因此,作为听众的我们,心中不由的产生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  相似文献   

14.
李楠 《传媒》2002,(6):11-12
“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杯,又要展开四年一度的大争夺了。 这一次是逐鹿韩日。这一次有一彪新军跋涉而出,那就是我们尚显稚嫩的中国队。 但中国的兵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国队虽然稚嫩,中国人却都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道。 尤其是中国传媒,他们更是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下部队采访,与基层官兵座谈,征求他们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教导员的话听后令人回味无穷。他说:“报上的先进性与夸张性并存。”此话怎讲?他说:“报纸上宣扬的人和事都挺先进的,也都值得学习。但有些或多或少给人一种不实在的感觉,好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隔着一层膜似的。”能否结合具体稿件谈谈?他摇摇头说:“只是凭感觉而已,举不出例子。”这就怪了。既举不出事例,又感觉不真实,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其实不然。细细琢磨一下,他讲的话很有道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作者。编者在采编新闻时,都应遵循…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也是艺术片的种类,是要给观众看的。当纪录片作者和部分DV爱好者把纪录片做得越来越纪实化的时候,他们发现纪录片的“可视性”非常重要。于是纪录片有没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议论的话题。有“看点”的故事,才会有“播点”;有“播点”,才会有“卖点”。人物本身有看点纪录片有没有看点,与选择被拍人物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一部纪录片是否好看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拍摄环境、画面构图、音乐音响、制作精良等等。如果选拍的人物很有特性,很适合画面表现,或者被摄者很愿意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那么这部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假新闻的"多学科"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年在讲新闻职业道德,年年喊反对假新闻,但这假新闻总是顽强得很,冷不丁就冒出一个,且往往弄出很大动静,“流毒甚广”。过去偶尔出个假新闻,总是因为记者核实不够,造成失实,现在呢,竟然眼珠都不带眨一下就敢红口白牙光天化日之下说假话,有了专门的新闻造假生产线、流水线、作坊与“车间”。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看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是条客观规律,任何时候也不例外。而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因大好形势,放松应有的警惕。比如新闻界,切不要让假新闻形成气候,“坐大”,以致将我们的真新闻实新闻好新闻冲得稀…  相似文献   

18.
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以其清新脱俗、内涵丰富、智慧机巧。而在电视界赢得一定的影响力。每期节目中.摄制组都要搜寻出3位同一地域同一民族的“金花”(即青春美少女),不仅展示她们的秀美姿容,还讲述其成长经历,表现其生活环境,显露其性格才情,最后通过观众投票,选出一位最有人气的民族金花,成为当期的“花魁”。尤为可贵的是,节目通过对金花们美丽形象的展示,生动地反映出该地域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的千姿百态,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美丽人物、绚烂风景和多彩生活。看了近百期的节目,深为它创意的精妙和节目形态的生动而赞叹。可以说.观众是跟随摄制组的镜头,踏上“搜寻美丽”旅程的。该节目有以下特点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19.
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立体声音乐广播剧《中华之声》(以下简称《中》剧)讲述的是被中华儿女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的作品。由于它很好地运用了广播剧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统一,使听众在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中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愉悦,在不知不觉中与剧中人物发出的时代最强音产生共鸣,从内心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忱。作品堪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全剧除片头和尾声外,从田汉与聂耳的初次相识到聂耳溺水而死共九场戏。剧…  相似文献   

20.
五里 《新闻三昧》2005,(5):14-14
结合党中央提出来的在全国开展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新华社近期每天推出一位在党的历史上声名显赫、可称为“永远的丰碑”式的人物,对他们的功绩加以文字上的介绍并配上照片,很受各报欢迎。我看到的所有报纸几乎都每天辟出《永远的丰碑》栏目加以刊登。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读者重温这些当年浴血奋战的先烈、先辈的业迹感动不已,并铭记在心,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体现以及党员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