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增海 《新闻知识》2001,(10):51-52
我是一家县级电视台的编辑,除了组编本台记者的稿子,组编全县15个乡镇40多名通讯员的稿子也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七年来的编稿体验,使我认识到,农村通讯员生活工作在最基层,他们情况熟,感觉广,占有得天独厚的报道优势,农村新闻主要依靠他们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但由于农村通讯员没受过专业训练,在文化水平、新闻敏感性和政策理论水平等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现状,表现在写稿方面,写基层成绩的“表扬稿”多,报道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活动多,报道会议多,而反映普通群众的创造与贡献、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风味…  相似文献   

2.
“农村少年”丛书三人谈同在一片蓝天下南京开明中学高三吕及《大有作为的天地》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少年丛书”中的一册。其实读完这本书后,我倒觉得这套书不光对农村青少年朋友有帮助,对我们这些都市少年也是很有启迪的。农村条件差、生活苦,生活在那里...  相似文献   

3.
曹玉林 《新闻界》2001,(5):70-70
我十分热爱新闻事业,走出校门就当了乡里的新闻干事。1985年至1988年,我曾在县广播电台当过专职记者,去年6月份,我又从农业部门调进报社工作,这当中虽然间隔12年,但由于我对新闻事业一往情深,且又在农业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从未间断过新闻写作,并有大量“农村稿”见诸各级新闻媒体。我的体会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心系农民,想着农民,多为农民鼓与呼,只要时刻牢记,就有写不完的“农村稿”。归纳起来有三点做法:一、勤学农村政策。这是写好“农村稿”的根本。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  相似文献   

4.
王蒙 《出版参考》2005,(2):52-52
愈是处在逆境下愈要争取生活的快乐与学习的长进。生活是不可战胜的,邪恶者永远不可能全部摧毁生活的乐趣。“文革”当中我在新疆农村,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与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我的前途十分渺茫,然而我仍然努力生活得快乐和有意义。我乐于与少数民族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乐于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我学习烹调带有新疆农村特色的食品,我欣赏新疆大地的自然风光,我爱喝奶茶和酸马奶,我爱吃抓肉、抓饭、酸奶、油拌面片、烤馕和烤包子、稠稠的玉米粉粥。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曾征求一些公社干部和社员对读报用报的意见,他们看省报《农村版》的多,比较普通的反应是“文章长了,我们没有时间看”。回机关后,我翻阅了近一个时期的一个省报的《农村版》,共看了七期,一篇文章占两个版的一期,占一个版的五期,占半个版的一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7,(47):40-40
当城里的孩子谋划着如何逃离父母温情的“藩篱”时,当城里的父母热心于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吃苦训练”的时.我们可能不会想到.在中国偏远的山寨乡村还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他们的学费和未来,远离家人,进城打工。从此家不像家,孩子们长年处于亲情的沙漠,生活困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安全监管缺失。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问题严重……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7.
三十多年前,我下乡到农村当了几年“插队知青”,虽然此前对城乡差别也有所了解,但到农村后,亲见那种差别的巨大还是使我深深震惊。几年的乡村生活,使我对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和吃“农业粮”的“农村人”那种“天生的”身份差别更有直观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我以“沙里迈”的笔名,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杂文、杂谈等言论稿二十余篇。有人问我“哪来这么多的言论题目”,我的体会是“体察生活写言论,生活多彩感奋多。”我写的言论稿,涉猎的范围较广,其中有一半是写农村生活的。这是因为,我家祖居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1984年前,我家还承包六亩多地。我既在机关爬稿纸上的“格子”,又要早晚在田间的阡陌上爬那绿色田“格子”。这样,我对广大农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就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9.
在孩子打完防疫针后,有些家长给孩子吃些小鱼小虾等发物,目的是让防疫针“发”出来,效果好;还有的家长则相反,他们认为必须忌口,才可能有效果,很多食物都不敢给孩子吃。在农村,上述做法更为多见。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无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我看见两个小孩,指着太阳说:“看,太阳掉下来了。”他们嘴里说出来的那个“掉”字,一下子击中了我。“掉下来”多么生动,多么有画面感呀!我们成年人,已经长大的孩子,通常会说太阳落山或者太阳下山,根本不会想到也想不到“太阳掉下来”这样充满灵性、充满生气的词句。“掉”是唯有孩子,以天真的眼睛看待世界的孩子嘴里才可能蹦出来的字。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作为党的喉舌,报纸、电台、电视台必须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笔头、话筒、镜头对准“三农。作为辽宁电台新闻台的记者,近两年来,我参与采制了多篇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我亲身体验到了农民的苦和难,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为农民说话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树立贴近农民的主动意识在新闻界,经常有人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那里的问题多,“活鱼”也多。然而,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讲,由于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习惯了“泡”会议,“跑”活动,再加上农村路远、道颠、环…  相似文献   

12.
语文老师徐军在我们去之前,就已经把作文题布置下去了。我们翻看这些学生的习作时,看到不少学生对农村景物的描写。用语如出一辙。“田野上炊烟袅袅”,“这里是我可爱的家乡,山清水秀,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3.
96年11月起《生活》栏目在“消费驿站”板块中陆续播出的独生子女消费系列节目,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首肯。在被媒体“炒热”的独生子女话题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生活》栏目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孩子的消费”这一看似单一却又是教育热点、看似平凡却又极具时代特色的主题,进行了8省市的调查报道。通过“天下父母心”、“孩子的钱好赚吗产、“孩子生日怎么过”“孩子手中的零花钱”、“健康与投入”、“望子成龙”、“中学生高消费”、“科技素质”、“孩子的图书”、“孩子穿什么”“未雨绸缪话人情”等方…  相似文献   

14.
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他们已进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经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而他们的孩子同样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独二代”。  相似文献   

15.
李传军  吴作琴 《大观周刊》2012,(19):167-168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出现的“留守未成年学生”(也有称“留守孩”)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三个活生生的事例说明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更要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方法,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同学的爱,集体的温暖,从中受到感动,受到教育,得到转化。用宽容的爱心为特别的孩子撑起一方晴空。  相似文献   

16.
仅用三年多时间,只读过初中的我就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400多篇新闻作品,还当上了多家报社的特约记者。很多战友让我透透“谜底”,我对他们说:“是连长将俺‘骗’上了成功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反而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到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绝对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孩子们只好装作既听话又顺从。  相似文献   

18.
我是憔青     
我是“憔青”我怕谁?我谁都怕,因为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为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他们变得非常功利,为伊消得人憔悴:社会的急剧变幻与生存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心理过早地老化,十有八九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总是感慨:为什么生活总是如此地憔翠与焦虑?历史上有“革青”、“愤青”、“青”之分,倘若以此如今的年轻人加以区分的话,可以称之为“憔青”。  相似文献   

19.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幼稚,所以他们不能不想到“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广播如何迅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我想:通过“三无”实现大有,通过“三名”自己成名,是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