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与邵洵美虽是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坛的著名诗人和作家,但他们并不是同一文学圈子中人.郁达夫交游广,而且不是壁垒分明,因而二人亦有往还.1927年1月15日邵洵美与盛佩玉结婚,郁达夫曾参加了他们的婚礼.次月13日郁还应邀去邵家吃满月酒,同席有徐志摩、刘海粟等.1934年,邵洵美  相似文献   

2.
<正> 郁达夫早年曾经留学过日本。关于他的留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一说认为在1911年11月9日。文化大革命前都持此说,近来,有些人仍沿袭其说。如山东师院聊城分院编《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上海教育出版社78年7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册、有关郁达夫的介绍);《安微大学学报》79年第一期李南蓉《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正>忧郁深沉1934年的中国,风云安稳,略显平淡沉闷。虽有军阀派系间的征伐,抗日的宣传,国共的恩怨,但一切都不明了,不痛快,如暮色阴翳,看不到方向和黎明。1934年的郁达夫,散淡中透着苦闷、郁悒。移居杭州已一年,和生活了十二年的上海渐行渐远;和上海纷纷扬扬的文坛,叫嚣的主义名头,隐秘的抓捕暗杀也淡了瓜葛。江南山水,明净秀丽,郁达夫徜徉其  相似文献   

4.
郁风同志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发表了《郁达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时期》,并附录了两幅难得的照片,为研究作家的生平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一幅集体照下,郁风同志注云:“1933年摄于富阳。……”笔者以为,这幅照片该摄于一九三五年九月。可能是年代久远,郁风同志没能记住准确的年份。要确定照片拍摄的年月,先要搞清楚本事,何以会有这么多人聚游在一起? 原来,一九三五年夏天,郁达夫与其长兄曼陀约定,暑中去庐山一游。兄弟俩本来一在上海,一在杭州,能借此作一聚会,倒也是一次雅举。但临期时,尽管他的曼兄频频写信,促他同去,而郁达夫终于爽约。原因是那时他的心情不快,仍处在丧子之痛中;他又不愿在庐山有趋炎之嫌。在郁华先生去庐山后,郁达夫则因有事,从杭州到了上海。郁华在庐山知悉后,写信给郁达夫,叫他多呆几天,待从庐山返沪,兄弟俩作一  相似文献   

5.
他们的一天     
1930年3月2日,83年前的这一天,当时同在上海的鲁迅、胡适、郁达夫、林语堂4位文坛大家各自在做什么?且看他们的日记如何记载。  相似文献   

6.
<正>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先后两度来安庆任教。一次是一九二一年十月。当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经济学还没有毕业的郁达夫,回国筹办《创造》季刊的编辑和出版工作,经友人介绍,来安庆法政专门学校当英文教师。另一次是一九二九年九月,郁达夫应省立安徽大学之聘,来安庆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文学概论”课程。来后不到半年,由于受到蒋介石嫡系亲信、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天放的攻击,并将其列入“赤化分子”名单,试图加以迫害,幸得友人邓仲纯暗中通告,不得不于一九三○年一月匆匆“逃回”上海。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同郁达夫的交往甚早。据《鲁迅日记》,一九二三年二月,郁达夫就在北京认识了鲁迅。同年秋,郁达夫到北京大学教书,又去砖塔胡同会见鲁迅先生。郁达夫在一九三八年作的《回忆鲁迅》中,记述了他第一次会见鲁迅以及尔后与鲁迅交友的种种情景。鲁迅在《伪自由书·前记》里也约略提到他与郁达夫的友好往来。一九二七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1997年12月7日是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奠基人之一的郁达夫诞生一百周年。为了纪念郁达夫先生,各地将出版一批文集。 《众说郁达夫》蒋增福编选,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凡三十万言。全书通过36位撰述者之述介,勾勒出郁达夫浪漫、曲折而又悲  相似文献   

9.
2007年版《郁达夫全集》共收录了郁达夫信件二百三十通,但仍不免有遗珠之憾.钩沉了郁达夫的一封佚函,并录述了他与现代作家翟永坤、王余杞之间的文学交互行为.无疑,厘清这些史实有助于拓展、深化郁达夫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诗情画意记游程——读《郁达夫游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有名的作家,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外,特别在日本、南洋享有很高的威望。鲁迅先生与郁达夫既有深挚的朋友之情,又有亲密的事业上的合作;郭沫若同志与郁达夫的亲密关系,更是尽人皆知的。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这位爱国主义作家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的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1913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参与组织创造社.1992年回到上海筹办<创造季刊>.1921年10月,他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集<沉沦>,包括<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  相似文献   

13.
潘世圣同志根据郭沫若《创造十年》中的有关回忆,向我们介绍了一九二二年八月五日在上海“一品香”旅社举行的《女神》出版周年纪念会,但他认为“关于这次纪念会的经过和情形”除了郭老之外,“未有他人留下更为详细的记载”,①却与事实不符。首先,关于这次聚会的发起情形,除了郭老的回亿,郁达夫在当时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女神〉的生日》的文章,发表在聚会前三天的《时事新报·学灯》上,郁达夫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文艺创作之特征》是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于一九七一年用英文出版的评述郁达夫创作的著作,在布拉迪拉斯发、伦敦及纽约同时发行,该书的正文部分,除“序言”外,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郁达夫在艺术散文作品里自我表现的多种方式;二、郁达夫自叙传创作方法的特征;三、郁达夫的理论观念和文学创作。书的后面有个附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郁达夫的生平和作品。从书的内容和注释来看,该书作者在占有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对郁达夫的创作思想倾向、表现手法和所受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意见。因此,学报决定选登部分译文,为郁达夫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一些资料。这一期刊登“序言”和第一个问题中的一些片断。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五日,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文艺界并未引起非难,可日后却成为人们纷纷指责郁达夫“消极”、“退隐”的“证据”。许多人至今还认为“杭州时期”是郁达夫一生中“最消沉的时期”;而谈及郁达夫之所以移家的原因,又只简单地认为,他在国民党的高压下,“萌生退志”,“丧失了斗争热情”,或依郁达夫自己及家人所说:“由于经济原因”云  相似文献   

16.
<正>1923年,郁达夫到北京大学任统计学讲师,此时徐志摩则在松坡图书馆帮助馆长处理英文信件。两人时常往来,每个星期碰面好几次。当时徐志摩有稳定的收入,比较宽裕,郁达夫则因为刚到北京,除去各种生活花费,日子过得很苦,到了冬天连御寒的棉衣都买不起。没多久,徐志摩答应一帮文化界的朋友,带郁达夫来与大家见面。他见郁达夫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1936年2月4日来到福州,应陈仪之邀,担任省政府参议。在闽期间,他积极参加福建抗日救亡活动,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拙作《郁达夫在福建》(载《福建文艺》1980年第6期)曾予以述评。其后,又陆续发现一些史料和郁氏佚文。下面,根据当时史实,再谈谈抗战前夕郁达夫在福州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春,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华北的侵略,企图独占整个中国。“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正是在这个时刻,郁达夫来到了东南前沿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细致考察郁达夫与原配夫人孙荃的感情状态,结合郁达夫1917年相关日记及郁孙往来书信,并以此为基础调查走访。从史料角度出发,把1917年有关郁达夫与孙荃的婚约形成、第一次会面、书信往来等,作一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对于郁孙的婚姻是否是包办婚姻,二者感情如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去年3月下旬,郁达夫故乡浙江省富阳郁达夫研究学会的有关人士寄给我3册书籍,其中的1册就是罗以民撰写的《天涯孤舟——郁达夫传》(杭州出版社,2004年3月)。读完其中的第五章“郁达夫失踪之谜?”的第七节《质疑铃木正夫》,笔者不禁怒发冲冠,整个晚上难以入眠。  相似文献   

20.
“达夫一生可以说不得志的一个人,在北大没有当到教授,后来(一九二四年初)同石瑛先生到武大去曾经担任过教授”。这是郭沫若同志在《历史人物·论郁达夫》中的话,提到了郁达夫赴武昌就职的时间。冯雪峰同志在《郁达夫生平事略》(载《新文学史料》第一辑)中则说:郁达夫“一九二五年春初赴武昌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在《新文学史料》第五辑上所载的于陶同志的《创造社与郁达夫》一文中,也称:“一九二五年初,郁达夫离开北京大学,随石瑛去武昌担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郭说、冯说,于说这三种说法,何者准确?在三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郁达夫的论著和文学史教材中,都没有提出质疑或加以辨正,有的索性回避。近期,笔者查找到了郁达夫的《说几句话》一文,这是为郁达夫著作的各种集子、本子所未收的散佚的一篇通信,载于《现代评论》四十六期。郁的这篇通信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七日,内中追述到他离北京南下武昌的时间时这样说:“从今年的阴历正月起,我在武昌的狗洞里住了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