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以司马迁及《史记》为研究对象的“史记学”,与现实社会有密切关系。本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史记》与汉代社会现实;(二)“史记学”与当代人精神;(三)“史记学”与当代经济;(四)“史记学”与当代学术。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是一个游离于正统社会不受政治国家和礼教制约的虚拟社会,是以“侠”、“义”为核心构筑的乌托邦式的童话空间。武林侠客在江湖世界的快意恩仇实际上给现实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以暴制暴”的抗争的歧途。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07,(9B):19-19
如果说农业社会是以“力”取胜,工业社会是以“物”取胜的话,那么信息社会则是以“智”取胜。[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丘处机“真行”思想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丘处机“真行”思想以积行累功、行善济世为主要内容。他提倡“先人后己”、“舍己从人”,修道而行教,把济世融入个人修行,以超越的宗教精神实现了普世的社会关怀。丘处机“真行”思想及其体现出的社会关怀,为当今时代宗教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民办教育”、“社会力量办学”、“营利”、“赢利”、“盈利”等相近概念的辨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民办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在应该允许适当赢利。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通过社会系统理论,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研究性教学系统的运行动力。知识“内循环”既遵循建构主义的发展规律,也释放高校师生的教学活力,还能促进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教学的系统论视角下,系统功能以育人为目标;系统沟通以“情境”为手段;系统运作以课堂为媒介。知识“内循环”基本特征包括:以去知识中心主义为基础;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以知识的流动性自我生产为主线;以“互联网+教育”实践为驱动。知识“内循环”包含三种实现形式:强化研究性教学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生产力;重塑师生课堂教学观念,解放知识流动张力;加速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提升系统稳定力。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动力,成为推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时,“三个代表”的思想也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穿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过程中,促进其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求,需要我们努力去探寻。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由传统的非法治向近现代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变迁过程;“身份社会”以自然经济为标准,自然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经济”,“契约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必然是“契约社会”;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随着新阶层的崛起与官本位的淡化,随着“铁饭碗”变成“泥饭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从差别待遇到平等待遇”、“从官贵民贱到平等主体”、“从国有身份到买断契约”、“从冤案昭雷到国家赔偿”等可喜变化l这表明,中国社会的等级身份体系巳发生在发生着深刘的变化,我国巳处在向“契约社会”的门槛迈进的历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民生问题和民生建设的基本思想和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实问题及其社会意识、从“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的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级性问题,都可能构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原典理论逻辑关系的遮蔽.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无产阶级立场、超越资本统治观点、唯物辩证研究方法是原典理论精神实质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基本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现,其人民立场是对无产阶级立场在新的时空下的继承和发展,其利用资本、制衡资本逻辑的观点是超越资本统治观点的具体化,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法是唯物辩证研究方法在认识和工作中的贯彻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李正标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27-29,38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 ,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 ,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 ,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儒家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大范畴中,康有为把“智”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出“智学复兴”的现代化变革思想;他着眼于人,进一步将“智”推衍为人的生存境界:“识见”,人只有改变自己的化识见,才能成为现代“新民”。由此康有为开启了以国民思想改造为根基的现代化变革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劳心劳力”说和“民本”思想,都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孟子所要求的“劳心者”是圣君贤臣,不是暴君污吏,他们必须施行仁政,有功于国于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人民民主的群众根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民族团结的稳定政局等确保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盘行动、按劳分配为主和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奠定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二为""双百"等文艺方针、文化事业产业管理的价值引导厚植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导向、社会事业的普惠定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全新格局打造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成为”理论、体验理论、建制理论角度探讨儒家休闲哲学的基本内涵。认为,在“成为”理论方面,儒家休闲哲学以成圣成贤为目标,以角色履行为途径,以自主性为特征;在休闲体验方面,儒家以情感原则为基础,提倡从摆脱自身、社会和“天”的约束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快乐;在休闲建制方面,儒家走社会休闲化的道路,礼乐作为一个红线贯穿在整个社会建制中,使社会建制成为人自我实现、体验快乐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王乃圣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5):16-19,1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远见卓识的前瞻思维,而且还积极继承、吸收了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其价值取向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实践层面出现的较新的节目类型,从萌芽到兴起,它不仅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还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论文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特定节目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解读,解析它独特新闻构架下的编播技巧、和其他新闻节目之间的关联及区别以及它在新闻传媒话语格局中不可替代的话语空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