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古都文化就是指先人在古都留给后人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产物和遗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遗存,古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厚重性、多样性、标志性。河南古都数量多、建都历史悠久;古都所属地区的各种文化资源丰富,影响大。但河南在古都文化保护与利用中存在思想意识较落后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古都发展思路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古都文化是前代、国内、域外文化相互融通而形成的,它有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次的内容,人们常常误解其是国内外文化的大杂烩,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是浅层面物质文化的内容。避免这些认识的误区,发挥古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古都文化特色,正确处理古都旅游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谨防重塑人造景观,避免低层次重复等破坏古都文化的行为,在古都旅游中,真正发挥古都文化这一永恒不变而又绚丽多彩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论述<古都>中的"古都"意识,"古都"代表了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色彩,而"古都"意识则不仅仅指作者对古都"古都"--京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的欣赏和依恋,更显现了被传统文化浸透骨髓的作者无力应对剧变的现实,再现实与传统的夹缝中求平衡的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论述了中国古都学的形成及其古都学界、考古学界、历史文化名城学界对古都名城研究的概况之后,又重点论述了中国古都学当前研究的五个重点问题,即:关于中国古都学的起源问题,关于“大古都”问题,关于古都发展与地理环境变迁关系问题,关于古都文化研究问题,关于中国古都学基本理论建设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国古都的一般特点,分析了邺城古都文化形成的特点,强调古都文化在当今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价值所在,并结合邺城文化的内涵特征,提出邺城文化是临漳地域文化的基石,也是临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质。在城乡文化走向一体化的冲突融合过程中,古都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基质作用、纽带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20,(3):58-64
古都文化有的已经消失,尘封于历史之中;有的则流传至今,或不绝如缕,或仍生机盎然。让已经消失,尘封于历史之中的古都文化得到再现,使今人能够领略、体验;让流传至今的古都文化能够传承不绝并得到妥善经营,使其能发扬光大,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是人们的孜孜不懈的追求。在如今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技术为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手段。必须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古都文化能够得到良好再现、传承与经营,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每座古都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都在不同程度上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一些古都经过现代文明的发展,其原有的传统特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作为古都的内在气质在人们的印象中开始模糊。如何重塑古都魅力及打造完美的古都形象已成为古都城市和谐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洛阳市为例,从城市形象塑造的基本组成要素入手,了解洛阳市城市形象塑造的成就与不足,分析如何进一步打造更加完美的洛阳市古都城市形象,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全面提升洛阳市在国内外的整体形象。实证分析,为其它古都城市的形象塑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古都大多拥有漫长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古都独特的文化环境既是优于其他城市的、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也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回顾日本京都的复兴之路,文化环境在地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京都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结为法律法规保障历史文化遗产;文化自豪感造就普通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和保护意识,并形成良好的教育与研究氛围;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融入生活并产生新的生命力。总之,以文化为竞争力,造成京都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京都的发展给中国古都的地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借鉴与参考应当是恢复和营造古都独特而优良的文化环境,通过强化文化力来消解政治主导权力失去而带来的损失,促进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使历史文化产生出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国的古都资源体现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古都文化的展示和利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要求我们及时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0.
南京历史文化概说及其研究回顾(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南京是中国第四大古都;考虑到现实的因素,南京是中国第二大古都;就地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来说,南京是中国南方第一的古都.这些显赫地位的确立,联系着南京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南京城市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兴衰起伏非常明显,即在历史上,国家统一则南京衰落,国家分裂则南京兴盛.由于南京历史上屡遭毁城,不仅毁灭了南京丰富而辉煌的物质文明,而且使古都南京蒙上了浓重的悲情色彩,影响到南京城市的文化心态.然而南京之鲜活的社会与真实的生活,具有象征意义与指示作用的南京老地名,仍使南京极富历史文化旅游魅力.  相似文献   

11.
郭嘉 《考试周刊》2010,(32):48-49
在当今体育的文化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章通过挖掘、梳理、分析CUBA现有的文化内涵,提出了对CUBA未来发展的文化化与产业化思考,解释了CUBA的文化化与产业化的概念,并从树立CUBA文化化与产业化并重的发展理念、形成硬管理结合软约束的CUBA制度和突出CUBA器物的品牌效应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为推动CUBA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笔者借助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分析古都文化的经济特性,探讨供求理论下古都文化开发的经济效益,提出河南省古都文化开发的对策:第一,转变观念,树立文化资本的新理念;第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由各方广泛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第三,保护与开发并举,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精华,古都体现着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在市场化、城市化状态下,如何充分尊重历史,同时光大古都文96,如何将富含文化历史价值的古都资源保护和重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洛阳、西安、开封三大古都为例,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地理区位因素,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从形成到衰落的各个阶段,认为地理区位因素对古都的兴起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对古都的发展与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古都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