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表述,集中强调了“阅读感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悟,重肢解分析轻整体感受,重刻板理解轻多元解读,重抽象轻形象,重理性轻感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很重要,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花大力气培养的一种基本语文能力。然而小学语文教学毕竟不能只训练“阅读”这一项能力,“阅读”只是“听、说、读、写”4项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该体现在“说”和“写”上,也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具体就是指口头表达…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强弱卣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池朱兴 《考试周刊》2010,(53):60-60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理解和运用,似乎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实,理解只是一种手段,运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表现为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表达的能力,没有内化为表达能力的理解和积累是无效的.重理解、轻表达是当前语文举步维艰,乃至迷失方向的根本性原因.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主张构建以表达为核心的"表现存在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明确提出写作高于阅读,表达重于理解的主张.如何正确理解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走出一条以语文表达为终极目标的新路子呢?下面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为例,我谈谈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主流范式,就是语文教育本体的“工具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或可称“实用论”、“应试论”、“应世论”),语文教学实践的“阅读本位论”、“以读带写论”(或可称“阅读基础论”、“阅读决定论”、“吸收本位论”),综合起来,可称为以应付生活为目的,以阅读为本位的“实用吸收”型范式。现代语文教育的一切现象、成就与问题,皆由此衍生。如重功利轻人文,重实用轻文学,重训练轻积累,重占有轻体验,重技能轻素养,重知识应用轻生命感悟,重语言轻言语,重机械记忆轻应用能力,重读轻写,重解释轻创造,重吸收轻表现……,…  相似文献   

6.
魏凤艳 《成才之路》2009,(25):33-33
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与听、说、写并立的。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它包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等。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7.
汪新军 《现代语文》2011,(11):106-106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新课标就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与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要求,尤其是近几年的语文教材,从每一单元课文安排上、语句的理解上、文意的把握七、捕捉信息的难易上、对问题探究的多元性上及其思维的发散性上,都呈现出重能力培养、重能力综合的趋势。这就给农村中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教师的循循善诱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整体阅读同样不可或缺,下面就学生的整体阅读方面发表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阅读教学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目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问题较多、效果较差,其原因主要是重讲轻读、以讲代读,忽视阅读教学特点,致使学生既缺乏阅读能力,又缺乏阅读习惯。本文想就改进小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几点浅见。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重教师作用,轻学生个性化体验,“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教学呢?一、激活参与,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下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发现过程,是个体探究阅读和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学生是…  相似文献   

10.
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双向”参与型语文教学的原则、目标、程序及其达成操作洪世昌传统语文教学,良法不少,但其主要弊端是:重教师,轻学生;重单篇,轻体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应试,轻素质。这“五重五轻”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重负、...  相似文献   

11.
刘金阁 《成才之路》2009,(14):33-33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课文,就是要扣紧词语。只有扣紧了词语,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词语,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所谓“扣紧”,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潜心钻研课文语言,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热情批阅作文语言;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具体的词语,层层追问3个问题,即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这3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问自己,在课堂上要问学生,并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  相似文献   

13.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词语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语文教学目的的实现。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只是作为指导阅读的突破口,只是为理解句意、段意服务,常见有孤立地进行词语解释,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解。重讲解轻练习,重理解轻运用,重课内轻课外是普遍现象。这就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头脑中词汇的积累。更不会灵活运用,以致语言表达不畅,给思维造成障碍,说话、作文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重语句的表层含义,轻语境中语句的隐含意思(特级教师薛法根语)。面对文本中大量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语言教学必须由理解走向内化。  相似文献   

15.
徐爱莲 《现代语文》2013,(12):129-130
新课程下的名著阅读教学有两种极端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种是重“读”轻“讲”,一种是重“讲”轻“读”。重“读”轻“讲”是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哪部名著,至于该如何阅读,需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一概不做出具体明示,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读完了事。重“讲”轻“读”是指教师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的相关资料发下,如整理好的故事梗概,历来中考中常见的题目及答案,至于学生是否真正沉心阅读,名著到底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感悟,教者并没有关注。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名著阅读课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呢?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在自习课上看看报纸、杂志就被老师看成是“不务正业”,学生花上点时间阅读文学名篇名著更是不能也不敢。学生没有自己阅读的时空,没有更多的与文学打交道的机会,理解文字的能力当然就差,以至于许多学生的知识面窄,语言运用能力差,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施行语文“课改”来说,当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一种与“语文  相似文献   

17.
周海燕 《广西教育》2011,(26):13-14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直接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了解更多的语言文化知识,拓宽语言知识面,逐步获得独立阅读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此,笔者主要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三重三轻”(重语言知识,轻阅读策略;重设置问题,轻问题质量;重语言输入,轻语言输出)现象进行剖析,并讨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9.
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样,都是人们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对口头语言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重文轻语”的弊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张志公先生曾尖锐地指出:“到现在还忽视口头语言,这是对语文训练缺乏现代眼光的一种表现。”这种“重文轻语”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当今的时代,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朗读一直没有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重讲轻读”、“重问轻读”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读”书是前提。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