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女故事渊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神奇幻想故事之一,《柳毅传》就是其中的佳作,之后又衍生出元曲《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但其中龙女形象却几经变化,本文试从这三部作品入手,总结龙女形象的演变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代李好古所作的《沙门岛张生煮海》是演绎于唐传奇《柳毅传》的一部作品,并在后世享有盛名。文章试从其中主要人物龙女和儒生两个形象入手,探究元戏曲对唐传奇的改编特点,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志怪里的湖神婢女如愿,是民间俗信里的女神,又因使人如愿的功能,在宋以后逐渐成为文人诗作里理想的妾和幸福安乐的象征。在宋代话本《朱蛇记》中,如愿融入龙女故事,产生了云姐这一替兄报恩、满足主人公愿望、功成身退的龙女形象,使龙女故事更加贴近民间现实,成为龙女故事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朱蛇记》是最早的龙女报恩故事,同时又是宋代城镇说话艺术的遗留,直到明清时期仍在流传,和民间关联密切,影响了当代民间流传的龙女故事中的“赠女报恩”“意外得妻”“使人如愿”情节,龙女形象也因如愿的融入生发出更加符合民间想象的顺从、能干的特点,更具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柳毅传》中塑造了有情有义的柳毅、美丽坚韧的龙女、刚直暴烈的钱塘君的形象 ,三个人物都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柳毅传》中的主人公柳毅勇敢刚毅,堪称儒家理想君子的代表。但元杂剧《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在剧中仅充当“冲末”,成为衬托龙女形象的配角,并且其“义行”减弱了,世俗化倾向更为明显。柳毅形象的嬗变迎合了观众的审关心理及元杂剧“女性视角”的叙写模式,与小说和戏曲两种不同文学样式的表达需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元人李好古所作的《张生煮海》是对唐传奇《柳毅传》的重新演绎与翻案。在儒释道思想的交织中,书生、龙女等人物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张生煮海》既表现了元杂剧独特的风格,又将深刻的思想蕴乎其中,其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 ,有的与其内容相符 ,有的相近 ,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 ,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用书生的形象来表现侠客的作风,李朝威的《柳毅传》实在是出色之作。书生柳毅为了打抱不平而替饱受虐待的龙女传书,正是侠客作风的具体表现。在故事发展到钱塘君硬要说服柳毅娶龙女时,柳毅虽有“叹恨之色”,却终“不诺钱塘之请”,反映了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龙女的处境就是当时一般妇女所遭受的凄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最后龙女宁愿舍弃高门,不惜一等再等,终于得到了与柳毅结婚的机会,也正体现了当时妇女追求人身解放的初步要求。钱塘君是作者所塑造的理想人物,这在唐人传奇小说中的确是罕见的,那种快人快语、天真直率的作风,让人马上联想到“黑张飞”、“莽李逵”等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
徐一博 《文教资料》2012,(21):53-55
本文主要对比《龙门客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三部影片,分析了其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变化,包括剧中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及女性形象的性格变化,同时还分析了影响这些人物塑造,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元代作家乔吉以唐传奇《柳氏传》为本事,创作了杂剧《金钱记》,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其本事有了很多细节上的再创造。清代黄文旸在其《曲海总目提要》中对两篇作品细节上的差异做了简要的阐释,但未深入探析其变化原因。当代学者罗斯宁教授在其论文《两个韩翃形象的比较—看市井文化对元杂剧书生形象的影响》中,从宏观上考察韩柳爱情故事是在宋元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影响下而发生的变化。文章旨在从微观角度出发,从故事细节的变化入手,结合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和作家乔吉本身来考察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