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达威 《传媒》2007,(3):60-61
网络技术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虚拟空间,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参与其中并和其他网民发生关系.发端于"黑客"(英文"hacker"的音译)文化的"客"文化反映的是网络虚拟空间里网民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在"客"文化的交往活动中,"实在"表现为各种网络形式及其负载内容,"价值"表现为网民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交往目的.  相似文献   

2.
成怡 《新闻通讯》2013,(3):10-12
虚拟技术日益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开始改变人们交往和表达的方式。初音未来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息投影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娱乐方式被全新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虚拟技术与现实社会的伦理碰撞。我们不禁思考:人类在技术产品面前是"控"还是"被控",以及青少年热捧背后的文化空缺、技术霸权在现今科技时代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发展为人际交流创造了异于实体空间的技术空间,显示了社会交往的更多可能性,个体在其中能够表达更为复杂的传播诉求。在技术空间内,人际传播由新型联结造成了狂欢化的交往特征,同时又弥漫因弱化现实关系并过度技术依赖而造成的群体性孤独。社交媒介的使用是形成狂欢与孤独、联结与区隔、社群化与"超现实"化等交往实践悖论的技术基础,也成为新媒介文化形态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语境下媒介功能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行芳 《现代传播》2006,27(4):17-20
构建"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正式开始,文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而传播又是文化转型的重要栽体和主要推动力量.由于此前人类历史关注的是物质生产,从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和以主体/客体为特征的哲学思维范式,权威主义和等级制度成为一切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信息社会的诞生使得这一切受到挑战,文化转型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媒介的作用变得极为突出.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媒介的功能必须发生深刻变化,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人类决策的信息库、人民智慧的倍增器、社会沟通的润滑剂、民族交往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5.
传播新技术划定和塑造青少年的同辈关系,深刻影响该群体的社会化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范式,本研究考察青少年基于"社会交互式传播技术"(SITs)的同辈关系网对现实社会中同辈友情关系的可能影响。基于关系数据的分析表明,SITs使用对青少年的现实交往具有增进作用,提高了友情关系网络结构的丰富性,但也呈现出与现实友情网中不同的权力资源分布状况。同时,受访青少年的现实友情网络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SITs关系网的相应指标。本文揭示了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对新媒体社会效果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出通过引入新的解释概念以比较与融合不同的理论假设,以及开掘新的理论拓展方向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发达导致了传播渠道和人类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电视,至21世纪初期风行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人类社会行为中的"媒介依存症"从自我满足的"电视人"发展为集体狂欢的"弹幕人",体现出人类的交往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参与、从零社交到弱社交、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共享、从个体满足到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与人的关系史)与"技术"(人与物的关系史)的关系是德布雷媒介学的核心.在媒介学中,"文化"是被限定的,它是具有特殊"三元性"的西方文化;而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技术"也是在与这样的文化互动中呈现出线性的无限发展的状态.德布雷试图通过将"文化"与"技术"悖论性地结合成"合二为一"的历史来考察整个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安徽省图书馆"文革"时期开放社科人文类图书的两份指导性目录为基本材料,结合当时社会的特殊背景,对这两份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当时图书馆在开放有一定"政治问题"的图书时的"技术处理"方法.并通过进一步综述历史上这种文化现象,分析了图书文献"技术处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社会性质,尝试给出图书文献"技术处理"广义和狭义上的定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直播经过短时间的发酵,如今迅速成为全民狂欢的另类形式.本文从"认知盈余"的角度审视网络直播中交往的娱乐实质,认为网民交往的需求得到了技术赋权的可靠保证,但直播形式事实上剥夺了主播和看客自由支配时间创造"认知盈余"的权利,并通过操纵个人额外社会资源的分配进一步加大了参与者之间和其他社会人员的鸿沟.新媒体通过技术为用户赢得闲暇而将其殖民,又利用便捷与时间的可支配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无知,并持续强化,最终造成社会分野.  相似文献   

10.
陈志坚 《新闻界》2012,(13):26-30
技术具有"摆置"和"促逼"人的自主性,现代技术的自主性集中地体现在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强大塑形功能。影视技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们的生活交往向着屏面交往模式塑形。屏面交往模式的重要特点是信息的获得重于交往的意义,人们依赖于从技术屏面的"视界"来"看"世界,并表现为传统节庆交往活动日益单一化、去情境化和技术依赖等。在技术化环境中探讨克服交往异化的途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视觉媒体历来是社会中介化最重要的"知觉架座",尤其当"屏"的迭代进入互联网技术架座时代,技术文化所生成的观看方式和视知觉重构几乎是革命性的.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视觉发展史,形成了图文技术、影像技术、虚拟技术的观看特质,借助视觉媒体的机器眼所形成的观看可谓技术化观视.从身体介入层面而言,技术化观视包含映射观视和体认观视两种基本范式,而赛博观视是上述视知觉路径的融合.随着"屏"对日常生活的深度殖民,当身体深嵌于智能传播时代,技术化观视的注意力变化及新的视觉机制正在形成,并对社会心灵史与心态史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特约评论员",是指新闻机构约请有关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重要评论时所使用的称谓.较一般评论更为显著,是新闻机构对外发言的一种灵活方式,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最近,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节目"杨禹快评"受到了大家关注,这是央视两会报道中首次以"特约评论员"为品牌的节目.随着节目的热播,"特约评论员"重新获得大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王锟 《出版广角》2016,(20):69-71
互联网的广泛、快捷和匿名等传播特点使"羞辱"从一种伤害他人情感的方式摇身变成赚取经济利益的商品,而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与互联网心照不宣地联手炒作,为"羞辱文化"推波助澜.文章试图分析电视真人秀节目与互联网共谋打造"羞辱文化"的原因、特点及负面效应,并初步探索破除羞辱文化景观的现实策略,以期为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未来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15.
浅谈"把关人"的把关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颖 《编辑之友》2002,(5):54-54
新闻报道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选择受到媒体定位、受众需求和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心理学家列文首创"把关人"这一名词,用来表明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功能.媒体把关是一个有组织、环环相扣的过程,而编辑在整个把关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他直接决定稿件的刊发与否,因此,编辑把关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乃至整张报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并由此产生新的新闻报道样式,即—沉浸式新闻".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新闻传播过程.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为分析视角探讨—VR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的影响,分析—VR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发展和不足,为今后新闻报道做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8.
王欣怡 《东南传播》2021,(3):119-124
新媒介环境下,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中遭遇信息需求被边缘化、虚拟社会化超越现实社会化、以伪成人观念看待世界等困境,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愈加模糊.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实现了话语平权,儿童表达自我诉求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虚拟空间语境坍塌、儿童接收着无差别且碎片化的信息,影响着价值观的塑造和现实中的行为模式.社会环境高度媒介化、媒介空间消费主义盛行、成人话语霸权以及"成人儿童化"的反向建构皆成为儿童角色异化的根源.童年文化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构童年文化的几种路径: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观、转变成人话语体系、更新儿童文化表现手法等以维护儿童的现实社会化秩序.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交往在公共外交中越来越成为密切国务关系、增进国际交流的关键因素.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是文化交往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脱域"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后果,但基于信任与交往,文化间"共同体"可以凭借目标连接、文化认同、心理归属来实现,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创建共商目标、共建认同、共享归属的世界"共同体".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中国方案"刻板印象的文化认知障碍、文化冲突背景下的价值认同偏差与外媒话语呈现的语义极化等跨文化传播困境.故本文提出以"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往共生打造共同体图景;以"民心"朝向为共同目标诉求,消解跨文化认知障碍;拓展交往互通模式,共建跨文化价值认同;强化参与感与获得感,共担责任共享权利.  相似文献   

20.
黄荔 《编辑之友》2006,(5):35-38
一、发展出版业必须关注"共同美" 随着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往也日益加深.在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同时,在文化层面上研究全人类关注的共同点,是同样不可偏废的.余秋雨先生认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1],这是一种与过去观点不同的反向思维的观点,对文化来说具有重要的普遍性意义.从审美的观照来说,提出了关注"共同美"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