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蕾 《传媒观察》2007,(7):29-30
大众媒体拥有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专家及其意见。媒体若想有效地利用专家资源,必须有选择地采访专家,笔者将媒体能够有效挖掘的这一部分专家资源定义为“权威媒体专家”。那么,“权威媒体专家”包含哪些类型的专家?记者应该怎样选择、采访专家呢?又应该如何写作专家意见呢?不同媒体如何制定自己独特的利用专家资源的策略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安冬 《新闻记者》2006,(9):46-50
一段时间以来,主流媒体、高端定位成为许多报纸竞相自我标榜的流行语。考察这些概念的内涵,我们发现。其目的无非是瞄准那些高社会地位、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并企求借此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获取经济上的收益而已。但是,高收入、高消费群体就应该成为媒体竞相追捧的“高端”吗?他们的需求就必然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吗? 以都市白领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上海东方早报创刊三年来,受到读者的认同,也受到业内同行的好评。我们注意到,这张新型主流报纸常常浓墨重彩地推出对农民工、贫困地区儿童、城市建设者的报道,每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一张国际大都市的报纸来说,这些似乎属于“边缘化”的题材,却获得读者好评,丰富了我们对高端人群、主流价值的认识,也显示了一家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这里选择该报几次有典型性的公益报道,请策划者讲述他们的报道理念,请专家学者进行评析,希望对主流媒体的定位、主流媒体的价值追求,能有一个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范龙  张荣 《新闻前哨》2010,(9):43-45
在对德拉吉报道的114个头条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展示了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整合其他媒体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搭建个性化的互动平台而凸显了自媒体的"德拉吉效应"。这些传播特征与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的传播功能分不开。依据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它的显在功能主要表现为用最小化的传播成本彰显公民记者的魅力,但也使得新闻真实难以保障、新闻侵权难以避免;从潜在功能上看,它在打破主流媒体的传播控制的同时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重要角色,并开辟了精英循环的新路径。接下来,德拉吉报道将向何处去?保持链接还是寻求原创?迎合读者还是引导大众?一味"扒粪"还是担当责任?这些都是自媒体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传媒视点     
媒体该怎样报道年终“烂尾新闻”
  临近岁末,有舆论开始追问媒体,应该问责的责任事故问责了吗?应该受到处理的人都处理了吗?有些影响很大的事情会不会因为没有下文而成为“烂尾新闻”?由此,一家媒体对2014年安全事故问责进行了“再追踪”,他们很快得出结论说,有的当事部门“拒绝公开”,也有的表示“尚在处理”。  相似文献   

5.
新的网络技术鼓励公民"成为媒体",公民记者、媒体激进分子通过他们的媒体报道建构了与主流媒体不一样的社会运动现实,他们从主流媒体手中夺回了部分建构现实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情况似乎越来越明朗。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专家学者热议“解放思想”,到地方大员纷纷表态欢迎媒体批评;从今年全国两会空前透明,到汶川大地震信息公开;从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渐成常态,到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新闻宣传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据此,可否认为,舆论工作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答案当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白领”也罢,“中产阶级”也罢,在人们的头脑里,一个观念正在形成:有这样一群人,年纪不大,收入不低,头脑不笨.发展不慢,他们是“精英”。是希望,代表高的消费能力,对媒体来说,他们更代表不可忽视的市场资源.所以,很多媒体的现有定位是否需要调整,是否需要“追高”甚至是否需要“高举高打”成为媒体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今,记者尤其是基层记者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基层记者工作压力有哪些?这些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笔者在基层媒体从事记者岗位十多年.现结合自身经历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侯斐 《记者摇篮》2010,(6):47-47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探索频道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仅在众多观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让媒体界的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同时,它的“纪录片故事化”及“纪录片娱乐化”的理念也启发着中国传媒界尤其是纪录片的创作者,成为他们学习和观摩的样片。那么探索频道节目究竟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呢?  相似文献   

10.
向菲 《中国广播》2005,(12):25-28
2005年2月17日到9月18日,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辜海军、袁炳涛、余昭明三名身负命案逃亡多年的犯罪嫌疑人先后通过我的劝说感化向警方投案自首。一时间,这一系列事件被媒体称为“向菲现象”。人们在感叹“向菲现象”的传奇色彩之余,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一度被称为“弱势媒体”的广播。一些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的记者和媒体研究学者反复追寻这样两个问题:这些逃亡的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会选择广播而不是其他媒体呢?到底是什么让广播的声音有力量,从而让他们信任这个声音呢?  相似文献   

11.
荀洁 《新闻爱好者》2010,(11):127-128
这些年,为满足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众多地方高校竞相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但从目前的就业状况来看,该专业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无处就业,即使就业的,多数也无法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其中有就业大环境不景气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观原因。种种舆论因此接踵而来,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新闻的学生‘学无所长’”“只能说不能写、不能拍”、“不适合广电媒体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从有媒体把南方某省的香蕉中常见的“巴拿马病害”说成发现了“致癌病毒”、有记者以茶水当尿送检并将“有炎症”的检验报告在媒体上公诸于世,到《纸做的包子》假新闻的出现.引发了一连串社会公众对大众媒体公信力的拷问。事后,虽然相关责任人受到一定的处罚,但是大众传媒在客观上所掌握的“话语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判断和言行举止,对此,媒体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当记者从计划经济下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如何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正在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栏目刊载的文章从假新闻的危害、假新闻的成因及媒体职责等方面进行讨论,期望以此为鉴,时刻高悬新闻打假的利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综观国内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总体而言是成熟和专业的,但也存在着制度不规范、人才不集中、信息平台单一、应急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媒体怎样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媒体应当有一支什么样的应急报道队伍?面对微博、手机报等新兴...  相似文献   

14.
门外网络谈     
据说网络媒体这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在新闻海洋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有人预言,传统媒体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恐龙,互联网将摧毁传统媒体生存的基础。①这真有点“恐怖”.以致许多人惊呼:“狼来了!”自然也有勇敢者,他们提出要“与狼共舞”。我因为不知道网络的厉害,对这个“第四媒体”迟钝得很,却冒出这样一个问题:网络毫无疑问是个媒体,但它能是新闻媒体吗?它能承担一个新闻媒体对社会必须承担的责任吗?专家们说网络新闻最本质的东西是它消除了新闻传者与新闻受者;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互动,实现了新闻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15.
方箫 《新闻传播》2007,(7):51-52
主持人,是电子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们运用形象、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其他辅助形式为媒介宣传服务,成为媒介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人依托媒体节目影响的扩大进而上升为该媒体的文化品牌(甚而在这些人当中,出现了少数以“主持人”为职业的个人,他们拥有改变媒体文化和媒体某方面价值观的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该媒体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要谈论的,就是由这些主持人所构成的当代中国“主持人文化”。  相似文献   

16.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陈睿  李雪 《报刊之友》2010,(10):89-90
21世纪,媒体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合理的配置与整合资源、多元化发展,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下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行之举。广播媒体在新传媒时代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更多的经济收益,必须开发合理的媒体产品系统。在对新媒体和相关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后,对于广播媒体产品的开发有了立体全面的构想,提出了"旗舰店"的概念,从网络和手机上的虚拟产品,到实体周边的开发等等,全面地论述了广播产品立体延伸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媒体生态发生深刻变革,舆论格局也迎来了重大变化。在融媒时代,如何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温州晚报》以创新社会活动为抓手,通过整合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源,以全媒体手段,把报道做成活动,以活动延展新闻,实现了从“信息发布”到“资源发动”的转变,努力把“平面报”办成“平台报”。  相似文献   

19.
《传媒》2016,(6):6-7
王庚年:媒体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
  面对传播格局、舆论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哪些问题亟待解决?面临着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是“媒体大国”而非“媒体强国”,需要对媒体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实现现代转型。我国媒体目前的现状是“多而散、小而全”,大多都是单一的媒体配置。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都是分为四级--中央、省、市、县。计划经济带来的这种分级、行政的媒体格局需要改变。需要上下齐心开始,来整合资源,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真正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媒体发展之路。如何尽快地转型?要走集团化、综合化之路--以综合媒体、融合媒体发展为方向,改变单一媒体、手段的模式,整合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无论是党媒、商业媒体还是自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广泛覆盖、形成合作,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受众。如何打造体现自己独特价值、风格和气度的品牌?如何实现同一品牌向多终端、多平台的延伸?如何构建一条多媒体业务链?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江西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江西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江西召开的第一次"两会",也是换届大会,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在信息传播手段从论坛、博客到微博转换的这一特殊历史节点,如何在"两会"中引领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又如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主动改革报道形式成为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