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一百年前,俄国出生的美国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艾玛·古尔德曼(Emma Goldman)在她的著名文章《婚姻与爱情》中宣告:"婚姻与爱情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在分析了结婚的实质以及结婚与女性的关系之后,她激情地说:"有一天,也许有一天,男人  相似文献   

2.
《伤逝》、《倪焕之》、《寒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代表性作品。透过爱情婚姻这面镜像,可以窥见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及情感状态,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子君、金佩璋、曾树生为爱情进行了勇敢无畏的斗争,也一度取得成功。但在中国男权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和渗透下,女性的性别内涵往往被忽视或被误读,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局限性,内外双重因素使得她们和爱人无法或不能处理好爱情婚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爱情婚姻与理想事业一起走向末路。她们的悲剧说明,从五四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尽管时代已经变化,但文化的变迁很小。中国还没有为知识女性走向社会营造文化、机会与道德认可的氛围,女性真正解放的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3.
从《呼啸山庄》看女性的自我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 19世纪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通过对小说中两代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爱情婚姻道路上的命运沉浮、挫折经历的透视 ,探讨了作家艾米莉的女性自我意识 ,展现了艾米莉对女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独特见解 :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是女性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的关键所在 ,也是女性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进行不屈不挠的自我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吴丽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6-18
《简.爱》的同名主人公简.爱与《蝴蝶梦》中的主人公吕蓓卡这两个形象,反映了崛起的女权主义从"女权"到"女性"的发展。简.爱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都为争取平等权力而付出努力;而近百年后的吕蓓卡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识非常强的女性,她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将男性排斥在女性世界之外,将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来嘲弄。简爱与吕蓓卡的出现打击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观念,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凤声 《考试周刊》2009,(45):23-24
简·奥斯汀是18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大多以爱情与婚姻作为题材。她认为:纯粹为了财产与社会地位而结婚是愚蠢的.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婚姻仍然是不可取的。本文旨在分析简-奥斯汀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的婚姻,从而指出经济是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剧坛出现了一位影响重大的女性作家,她就是白峰溪.她的《明月初照人》《风雨故人来》和《不知秋思在谁家》三部女性戏剧作品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她的戏剧揭示了当代女性在爱情、家庭和事业等方面的生存困境,揭露了暗藏于现实中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表现了女性如何挣脱束缚自我意识的觉醒.白峰溪的戏剧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意识观念的描写方面突破了政治、历史、文化的藩篱,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身体与情感经验来书写女性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当代女性戏剧领域的地位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伊丽莎白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两个短篇小说《母亲》《死》里的女主人公,她追求爱情又逃离爱情、追求婚姻又逃离婚姻,最终终于通过死和超越爱情实现了真正的逃离,她独特的逃离经历揭示了美国20世纪初女性在婚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女性作家的佼佼者,她以最受女性关注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奥斯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她自己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憧憬。奥斯丁的婚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她的思想也为之改变。特别是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与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这种差别格外明显。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部小说,来探讨奥斯丁创作前后婚姻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飘》是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坚强女性的成长史和爱情婚姻史,她的性格和故事感动并鼓励着许多人,逐渐产生并培养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走红的女作家,其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她的文学创作独树一帜,她笔下的女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试从白流功追求与范柳原的爱情与婚姻的真正目的入手来分析女性在婚姻中的状态与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张洁是新时期文坛女性文学的首创者之一,她的小说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作家以急切而激愤的声音,为女性人格的独立发出呼喊。在她的小说中,既有对今日女性爱情观的表述,又有对未来婚姻的畅想;既有对至今仍阻碍妇女解放的社会因素的犀利批判,又有对妇女本身品格气质的厚望。而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或是主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或是通过对男性的依附屈从而达到虚假自我的女性。这些形象都鲜明地体现了张洁要求人格独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作家张欣和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虽然都将视域放诸都市职业女性的爱情、婚姻与事业上,但由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二者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爱情追求上,张欣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是以结婚为前提的,而林真理子笔下的女性则并不拘泥于婚姻形式,只是希望有一份理想的爱情;在事业的选择上,张欣塑造的女性将爱情作为事业成功的一个阶梯或敲门砖,而林真理子塑造的女性没有也不需要将爱情作为事业的交换条件;在女性自我实现的途径上。张欣让女性通过回归传统女性的坚忍、宽容、顺从等美德来求得自我的实现。而林真理子则让女性认识到只有女性的独立和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捷径。  相似文献   

15.
“女性意识”是解读女性作品的钥匙。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爱玛》,一方面呼吁男女平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另一方面视婚姻为女性体面的出路,将家庭定为女性的最佳舞台。与女权主义者那强烈、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相比,小说《爱玛》的女性意识是朦胧的,带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6.
陈衡哲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女教授。1920年她从美国专修西洋史归国后,先后在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教授西洋史,还撰写了一系列世界史方面的著作,为中国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她对于现实十分关注,也非常注重历史的实用性,认为历史研究可以避免战争,有助于国际和平。在研究西洋历史时,她常联系中国的情况,努力探求救国之道。作为女性,她还站在女性独特的视角上研究历史,尤其关注女性的地位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杰出女性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借她们之口道出了她本人的女性观点。此外,她的一些治史方法和手段对当今的历史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急嫁族”现象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不婚族”、“闪婚族”、“恐婚族”之后,“急嫁族”群体渐趋庞大,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前高校新兴的“急嫁族”现象的背后,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及成因,结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实际,探讨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小在澳洲偏僻内陆生活的经历培养了罗莎·普立德独特的澳洲土著黑人情怀,练就了她与土著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特有情结。她借助长篇小说《逃跑的安妮》将这种弥足珍贵的澳洲土著黑人情结向读者展示了出来。本文从澳洲土著黑人与白人的关系、澳洲土著黑人的性情以及澳洲土著黑人所信奉的神话传说及其所使用的语言这几方面对罗莎.普立德的这种独特情结进行尝试性地解析。  相似文献   

19.
萧红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其短暂的生命和同样短暂的文学生涯充满坎坷和不被理解(且常常是被误解)的孤独。但可贵的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过思考和写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写下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悲剧主人公翠姨短暂而无望的一生,以其深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并揭示出中国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20.
苍凉是凌洁作品的主色调,侨港是她的叙事主体,这个沧桑的侨港交织着国与国、渔民与大海、鱼与船和人与人的对望与忧思。凌洁的叙事暗合了生态女性主义,她把女性与男性严重对立起来,不仅同情和忧虑着处于边缘的弱势女性群体,用悲悯的眼光审视、以苍凉的笔调展示她们的生存困境,而且潜在地批判男性父权文化,通过对男性英雄形象的缅怀祭奠来实现对男子本位的统治逻辑和话语模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