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你非常确切地知道在你所在的组织中必须做些什么工作,但你却不能够使其他人听从你?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其他人的想法也许没有你的想法好,却能够使他们的建议被采纳,而你在争取一个群体的支持时,却经常遭遇阻碍?即使你通常拥有非常好的想法,但似乎其他人也能够使人们加入他们的"乐队花车",而你最终只能站在旁边,眼看着游行的队伍通过,这是因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经历过求职时需要学历证书.却找不到,而眼睁睁失去就业机会的遗憾?你是否经历过家电在保修期内出现故障而找不到保修单.导致得不到应有的保修的损失?你又是否经历过同事朋友到你家探访.你搬出相册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却因照片混杂而讲得杂乱无章的尴尬?我就曾经是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不仅经常因翻找东西将家里弄得凌乱不堪.  相似文献   

3.
存自我,求共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自我,求共通主讲:王海兵访谈:刘敬东刘:你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有关《深山船家》的创作感受时,其中曾有过这样的自问“直接真实地记录生活,没有刻意地去表达某种观念的作品能否为人们所接受?”你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是否在有意强调纪录片创作中纪实本身所具有的魅...  相似文献   

4.
网络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道算术题:从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22年,父母陪伴我们成长4684天,从出外工作到父母终老,34年,我们真正陪在他们身边也许只剩不到83天。你可曾想过,这辈子还能陪老爸老妈多少天?还能为老爸老妈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在动笔写新闻的时候,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当然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被当作新闻来写?众多的新闻教材里,不论说法有多少,归结起来总不外乎是要你去寻找那些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许多学员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处在一个单位,日常所见所闻不少,却总抓不出什么新闻采,而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了没有几天,却满眼都是新闻。记者何以具有这样特异功能的眼睛?在谈正题之前,这里不妨先引用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讲的一个简单的却很有趣的故事:英国和美国的两家皮…  相似文献   

6.
朋友,你可曾想过: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是否有着两个自我?一个是颦笑于表的外在自我,另一个则是心智在胸的内在自我。遗憾的是,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成长,你是否经常给它补充“营养”?比如多读好书,勤于思想,善于行动等等。因为,谁拥有了丰富的精神世界,谁就能够感受到内在自我的自信与辉煌。不久前,笔去和平区档案馆采访一位给予了档案工作很多支持的人,在这个人身上,就让笔看到了一个外表普通、但精神世界却十分辉煌的榜样形象。  相似文献   

7.
《出版广角》:我看你的专业和出版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是什么想法让你走进这个行业,成为一名编辑?
  赵海燕:我想,下决心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内心深处多少都有一些柔软的文艺情节。多少人曾在少年时期,被杜拉斯的湄公河迷惑过,或者触碰过村上春树脑海里溺水少女的手指,再或者被曾经的《萌芽》勾起内心的蠢蠢欲动。我想,我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问问导报人     
加入经济导报这个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导报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自私、自利、自恋”。您认可这样的观点吗?还是先来问问导报人。 一问导报人,你是不是很自私? 我们的记者许慧艳曾经这样说,“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板,对他们职位和成就的尊敬都不等于放弃采访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张沁 《大观周刊》2006,(44):87-87
冯小刚的电影《手机》曾经风靡一时,也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剖析了手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那么你的手机呢?它是否在你的生活中演绎过真实的“谎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在喧嚣的都市待得久了,很多人都会心生倦怠,想收拾行囊一个人去旅行,想找一个清净之地游山玩水,让自己疲惫的心静一静,歇一歇。我也时常有过这样的想法,特别是在工作压力特别大,诸事不顺的情况下,这样的想法就会越发强烈。但没有想到的是,无意间与《于丹生活感悟》这本书的相遇,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浮躁的心也安静了许多——因为,风景不在别处,它就在你的心里。  相似文献   

11.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5,(11):55-56
一位老通讯员为一名新手改稿子时,指出稿中某些地方说得有点儿过,这样就不真实了。可这位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地说:“不这样写发表不了”。在基层通讯员中,持这种想法不少。一位朋友告诉笔,某单位经济效益好时,媒体记经常光顾,每年在各种媒体上刊(播)新闻报道上百篇,老百姓读了说“好的不多,报道与事实有出入的不少”。原因是个别通讯员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不自觉地成了鼓吹当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宣传员。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你认为能干的人如何说话?”下列五个答案是多数人选择的:  相似文献   

13.
增强洞察力 采写好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笔者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感受:每当听到获奖作品讲评时,或者同行发表出好新闻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啊?我也看到过我怎么就没去采啊?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这就是新闻的洞察力不强有关。所谓新闻洞察力,  相似文献   

14.
吴立  王瑾 《军事记者》2008,(8):63-63
做过基层通讯员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常常花费心血、挑灯熬夜写出来的稿件,发出去后收到的却是报社寄来的退稿信。这时,你会沮丧、害臊吗?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表示怀疑吗?你还会有勇气写下去吗?怎样对待退稿信,往往决定一个通讯员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新闻要“新”,这没有什么异议,而且许多人能做到。新闻要“深”,这也没有什么异议,但许多人却难以做到。很多新闻单位都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志很勤奋,哪里有新闻就扑向哪里,一年下来写稿发稿上百篇,可年底评好稿时,却拿不出一条像样的稿子。而有的同志写稿不多,却写一篇成一篇,有如扔重磅炸弹似的,作品的影响很大。为什么会这样?道理明摆着:你的稿子浮光掠影,除了现象还是现象,干巴巴,如碗里的水,瞧一眼就见底了,没有波浪,没有深度,不值得琢磨。而人家的稿子,有事实,更有思想,读一遍觉新鲜,读两遍受启发,读三遍四遍…  相似文献   

16.
徐斌 《新闻实践》2011,(7):I0002-I0002
在阅读这张照片时,不知道你会不会也打起哈欠?要知道,打哈欠是传染的,就像疲劳会传染一样。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一名白领呢?在这张取名为《上海,星期一》的照片里,你是否找到了自己呢?你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吗?每个星期一的早上,你是否也是这样哈欠连天、表情木然、步履匆匆地去上班呢?如果是,那你过得好吗?  相似文献   

17.
一位朋友经常抱怨在他上班的路上有一段限速的道路:“好端端的一条路.凭什么要限速60迈?真不知道交管局是怎么想的!”这时总会有人站出来附和。乍一听也觉得这位朋友说的很有道理,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我静下来思考,这段路的前后都允许跑到100迈,唯独在这儿限速60迈.一定有它的道理。当你按照60迈的要求行驶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你曾经是否凝望过大海,凝望过广袤的山峰,在地平线上延展的喜马拉雅山脉,你曾经是否运用你的所有感官,凝望过一朵花?"这是20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他最后的时光里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对别人了解得越多,也就越了解自己;对于地球的过去、今后和未来的研究也是这样。我曾经说过‘莫让火星的今天成为地球的明天’,今天火星上荒芜一片,是否过去曾经繁荣过,曾经万物生长?是否那里后来才遭到某种破坏,生命一去不复返?如果我们把这个认识清楚,对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有了更大依据。同样,如果我们对类似地球早  相似文献   

20.
作为媒体的领导,你是否正在为日益增加的记者站经济负担而大伤脑筋?作为媒体的驻地记者,你是否为独处一隅而感到有些单调?请读一读这篇文章吧,它会使你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记者站工作可以大有作为。各地情况不同,做法不可照搬。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记者站要生存、要发展,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