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初做新闻报道工作,往往把精力用在钻研写作技巧上,不注意研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方法不对头,就会走许多弯路,据我自己的体会,起步伊始,要注意“三忌”: 一忌“未会走就学跑”。记得我刚搞新闻报道,看到老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十分羡慕.手痒痒的。于是也拿起笔来,第一次就写了篇三千多字长稿子,是消息还是通讯,自己也弄不清楚,送给老同志看,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学“乖”了一点,看报纸上登什么,就写什么;別人写小说,自己也写小说;老同志写诗,自己也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题太多了,就跟抓刺猬一样,不知道写什么好,可能写什么都可以,但是深入下去觉得自己把握不住,或者说理论上、法律上没有相关的规定,所以就很头痛。后来,考虑到我国1997年的新刑法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罪名,于是就从网络犯罪开始入手,并逐渐进行了拓展。”——王军  相似文献   

3.
展江 《青年记者》2016,(34):64-67
时光荏苒,转眼本专栏已经刊出30多期了.最后一期写什么?如果继续写此前的那种案例,素材没有问题.但是,能否把眼光放开一点、面向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及其未来呢?笔者决定做这种努力,于是选取了一本国际学者以探索建立全球媒体伦理框架为主题的论文集为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4.
这个故事曾经被大学新闻系的老师重复地讲过无数次: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泰勒,初做记者时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小青年.有一天编辑派他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了剧场,发现布告牌上写着那位女演员因故停演的通知.“戏停演了,对演出的采访报道自然也就无从进行了.”他这样想着,于是就打道回府睡觉去了.半夜里,编辑部得知纽约的许多报纸都将在头版登出那位女演员自杀身亡的消息,而仍不见泰勒的报道发回,便打电话催问.而从睡梦中惊醒的泰勒却天真地问道:“戏停演了,还写什么?”编辑听了之后气恼地说:“像这样一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突然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取消演出这件事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更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要使文章生动有无秘诀?据经验丰富的作家告诉我们:“有”。郭沫若说过:“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英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7.
一些初搞新闻报道的同志苦恼没有素材,以为它像“奇珍异宝”一样,很难得。其实。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供报道的素材,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慧眼”。记得我刚学写报道时,也常为没有素材而苦恼,那时还在上中学,接触的人和事也少,总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挺平常,于是整天就想着周围能出点震憾人心的“大事”,什么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临危不惧斗持枪歹徒等等,可这类事毕竟不多,即使发生了,记者和专业报道员早已捷足先登。后来班主任开导我说,校门口邮电所的刘大爷,几十年来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一片的人对  相似文献   

8.
感觉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了一辈子东西,说大话算是作品,说实话仅算作文。几十几的人了,又靠卖文为生,老说自己写的东西是小学生的作文,自己脸红不说,别人还会说是虚伪。为了给自己抹粉,也为了让别人说声真诚,就硬着脖子承认作家了作品了。我这人土里生土里长,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读过几本书,更没研究过土夫子和洋夫子,不敢冒充秀才。要说创作经验,一点也没有。经验是什么?是把成绩和成就总结起来,供别人学习,供自己陶醉的东西。这东西是个好玩艺,越总结成就越大,越总结缺点越少。我不会总结,也没这个宝贵习惯,便找不出自己的伟大自己的辉煌,便总是没有信心,越写越发现自己不中。这不是虚心,我也是个人,也  相似文献   

9.
1985年冬,我在当新兵时,被《新闻知识》上登的一篇篇刻苦写稿的动人事迹所感动,于是,我就选择了新闻写作这一成才之路。起初,我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对部队生活的熟悉,见什么写什么,每天都熬到深夜。但报刊、电台毕竟不是部队的黑板报,寄出去的稿件都泥牛入海。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决心从头学起。每天训练紧张,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我就抓住那些不起眼的零  相似文献   

10.
少写多想     
开始当报道员,新闻干事经常叮嘱:少写多想。这句话十多年时间记忆犹新,就是因为它对我学习新闻采写帮助很大。看一些基层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不流畅不顺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想杂乱,主题不集中,到后来连自己都搞不消要说明什么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想的功夫下得不够,想的火候不到。掌握一点材料,本质没有吃透,脉络没有理清就信马由缰地想到哪写到哪,致使稿件漏洞百出,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1.
××同志: 我从事出版工作差几个月就整整四十年了,学做编辑工作是在解放以后,也有三十年了。说不上有什么经验,感受倒是不少的。过去从没有想到要说点或写点什么,认为自己根本没有什么值得说和写的。经此十年浩劫,眼见“四人帮”对出版事业的破坏,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当然,“四人帮”早被砸碎了,还公开  相似文献   

12.
经常听到一些基层的通讯员说,看别人写的报道很好,可自己却老感觉身边没有什么新闻;有的甚至抱怨自己呆的地方太小,出不了大事,自然就没有新闻可抓。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社当了好些年的编辑,书稿编了不少,却没有一本是自己写的,想来不觉有点心酸.于是心里就常有一分期盼,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写本像样的书来,即便不能大红大紫,也要让读者看了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14.
朱志德 《大观周刊》2012,(27):223-223,219
中小学生的作文多数是老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这有背于写作规律。真正的写作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老师不布置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想写什么题就写什么题,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5.
来回几次我终于明白,书是可以这样出的:不用自己投稿到出版社,然后望穿秋水地等啊等,而是有人主动来约稿,人家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写好给钱。  相似文献   

16.
当了30多年记者,我有这样一点体会:什么时候真的深入下去,认真调查研究了,报道线索就多,题目就写不完,就会有积累,就会成为富记者。相反,什么时候坐办公室多,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感到空虚,报道题材贫乏,就会变成穷记者。  相似文献   

17.
刘雪华 《大观周刊》2012,(49):329-329,308
很多选择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到了大学.甚至到了大三还不知道自己的专业要学习什么知识、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怎么可能学好这个专业呢?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以后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不要再迷失方向,浪费了大学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8.
一道 《出版史料》2001,(1):69-69
《隔膜》是叶圣陶的第一本小说选集。它的出版经过,叶圣陶说:“《新潮》出版的时候,顾颉刚兄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几篇寄去。写小说并不是那时候才开头,在五六年以前我就写过二十来篇,多数是文言的,有三四篇是白话,从印本撕下来自己订成一本,一直没有想起印什么单行本,到现在,那本子不知道哪里去了。再说给《新潮》写了小说之后,接着《小说  相似文献   

19.
今年第8期《青年记者》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对近几年逐渐窜红的时评进行了“全盘否定”。看完全文后我有这样两种感受:时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忽视了,起码没有遭到重点轰炸;这些文章观点不客观,因为它一是出自从不写时评、没有或不屑深入研究时评、对时评一知半解的所谓“专家”之手;二是出自不能写时评而强写时评、时评长期不能被采用而牢骚满腹的“怨妇”之手,而众多读者、时评作者、时评编辑、媒体老总们对其有啥看法,这里几乎不能找到。于是我有了发表一点看法的冲动。我这里只选择“时评公式化”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不少通讯员都给广播站(或电台)写稿,但常常感到广播稿写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播出后又不十分流畅。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文字功夫”之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没有掌握广播稿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