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翼青  李璟 《新闻大学》2022,(9):1-13+117
20年前“媒介生态学”的译名之争,揭示了实体化的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的根本差异。不过,在媒介极其体系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它们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前者对“媒介”和“生态”两个术语进行常识化处理,反映了一种实体化的媒介观,后者忽视“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差别,走向了一种二元、静态和平衡的世界观。面向愈加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新的媒介生态学视角正在生成,该视角主张直接处理生成与动态的问题来重构媒介生态学,尽管其理论体系并不成熟,但深化了传播学界对媒介和生态问题的思考,为媒介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受到哲学思潮、生态现实的影响,“生态”意涵的变化也实现了以生态论为视点的媒介观变化。媒介环境论以媒介构成主义将媒介环境视为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观认为“生态=环境”。生态批评论主张以后人类主义立场审视生态,即“生态≠环境”,区别于环境的结构功能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生态是系统论视角主要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和过程;由此衍生的生态媒介研究对媒介物质技术性的强调深化了对媒介-生态关系的认识。“生态媒介论”延续了后人类主义的立场,认为生态是动态互联的媒介,这一媒介观对重新审视媒介技术性、非类人化智能、媒介世界主义等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家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媒介生态是把社会环境当作一个信息化的整体来考查的。媒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的社会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把“非典报道”放到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就会发现成败直接关系到媒介在媒介生态中机能的正常发挥与否。面对“非典”这一媒介生态的局部机能失衡,媒介的表现无论是过于亢奋还是免疫力低下,都会破坏媒介生态向均衡的复归,影响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崔秋丽 《新闻窗》2009,(1):80-81
“媒介生态”一词最早由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印年代提出,而将其作为一个概念正式提出的则是纽约大学的尼尔·M·波兹曼。媒介生态“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个构成要素、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所谓生态,通常指在一个生态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当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借用生态学中有关“相互关联制约”的机理和相关性的系统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媒介生态”界定为某一特定的时代中媒介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简单介绍了媒介生态学学科起源后,对“媒介生态”和“媒介环境”两个概念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差异折射了中西方学者对媒介生态学学科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视角,只有从两种不同“媒介生态”之间联系和互动的角度,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媒介生态学。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陈曦 《新闻世界》2012,(6):204-205
媒体对“民工荒”“保姆荒”等现象的报道,让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外出务工人员,再次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本文分析“用工荒”新闻报道中的媒介框架、媒介权力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并分析两种报纸所表现出的主题框架、框架论点、形象框架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媒介排斥”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可见的现象,它己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区隔。本文从分析“媒介排斥”的概念入手,研究媒介排斥现象的“信息三角模式”,分析了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的6种不同的动态博弈模式,旨在探索和谐状态下的信息三角关系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不同的媒介形态,受众的信息需求得到了巨大的满足,然而在信息社会特征日趋明显的今天,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强了,甚至出现了“新媒介依赖症”。本文对新媒介的技术环境和“新媒介依赖症”产生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从传受双方和技术层面针对新媒介生态失衡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求不断优化媒介生态,促进新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史可凡 《今传媒》2022,(7):11-13
在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与老年在媒介接触和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媒介偏向,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征。青年在新媒介使用中处于引导和主体地位,表现出“用户”行为偏向;老年在媒介使用中则处于被动地位,其行为仍然停留在“受众”阶段。本研究通过剖析青年与老年两大群体的媒介偏向,聚焦二者在媒介行为与社会文化秩序之间的差异和变化,以此挖掘弥合两代之间数字鸿沟的关键之举,即数字反哺,帮助老年群体跨越障碍并顺利完成日常生活的媒介实践,助推青年群体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  相似文献   

14.
陈萍 《新闻传播》2010,(7):35-35
近年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融媒”或是“通媒”这样的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国外传播学界用“Media convergence”来命名这种潮流现象.是指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本文主要阐述了媒介融合是如何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  相似文献   

15.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16.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自诞生起便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议和误解,大部分争议将这一概念视为分类标准,没能在麦氏的理论脉络中进行贯通式的思考,因而流于表面和片面。通过勾连“冷热媒介论”与麦氏的不同学术片段,本文发现这一观点蕴含了“将媒介视为背景”而不强调“媒介作为外观”的深层意蕴。作为“背景”的媒介观远远超前于传统的工具论媒介观并因此引发争议。从当下媒介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背景”的媒介观强调了作为环境的媒介,却忽略了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交转与调节,因而受到居间性媒介观的挑战。媒介的居间性和背景性之争显示了当代媒介理论快速的理论扩张所带来的学术认同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7.
金山 《东南传播》2010,(1):25-27
“三菱跑车撞飞路人”的浙江杭州“5·7交通肇事案”因其戏剧性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2009年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从“5·7交通肇事案”的新闻报道入手,以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五大观念为指导,以媒介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托,从媒介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双重维度分析该事件中导致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并围绕媒介、政府、民众三大核心要素,总结该事件对于媒介生态调试的启示,旨在为舆论监督中媒介生态平衡的维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介的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暧昧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生态环境和话语格局,“媒介融合”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面对新形势发出的挑战,传统媒介主动求变,  相似文献   

20.
所谓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哈尔滨地区的电视媒介生态也同样如此。在这种情境下,对哈尔滨电视媒介的解构就有了实际的功用和理论的纵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