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常 《新闻世界》2016,(1):58-60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然而,微媒介语境下的文化传播存在文化传播自由与消极文化流行、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化与内容碎片化、文化传播的技术主导性与人的主体性缺失三大矛盾,为了调适这些矛盾,在运用微媒介进行文化传播时,相关部门和传播主体应该占领移动社交制高点,塑造微媒介舆论领袖,把握好一个"微"字,突出人...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已经高度发达,但在媒体巨头的缝隙间,微传播正在渐渐发展,"贾君鹏""犀利哥"等一系列话题的炒热跟微传播有密切关系。本文对微传播的涵义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微传播的7个特征:传播结构规模小、传播效果强、极化与磁化、信息门槛降低、信息有腿、传受轮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3.
马缘园 《新闻世界》2014,(10):134-135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软件。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加强微信传播内容的管理,监测微信谣言、及时辟谣追责成为当下一项重要任务。微信谣言具有隐蔽、封闭传播的特征,建立完善的微信辟谣机制,形成"五位一体"的辟谣方阵,树立"双微互动"的治理思路,可以有效的进行微信谣言防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技术与内容层面分析了新媒体移动化、交互性对传统广播造成的冲击,通过对新浪微电台和蜻蜓.fm两种广播集成与互动平台的对比分析,探索了广播"微媒体"生存的路径和策略(微平台、微内容和微互动),客观审视了"微媒体"自身的局限,探讨了传统广播"微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宏大叙事的终结者?"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着人际间信息沟通的方式,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并将最终改变媒体的传播形态。当信息的受者悄然变身为信息的传者,甚至是信息的发布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微传播的产生与发展的观察,界定微传播的定义与概念,通过对微传播内容与载体的分析,总结出微传播的特征,通过对微传播过去一年发展轨迹的扫描,梳理微传播在2014年的发展脉络,并展望微传播未来一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微博热潮",发展势头强劲。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新浪微博的经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由微博形成的"微舆情",同时剖析其传播形态及主要传播特征,指出"微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于晓曼 《新闻世界》2014,(5):104-105
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信息传播工具的"微时代",在掀起传播媒介技术风暴的同时,凭借其双向、开放、便捷等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论述了在"微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利用其自身固有优势,特别是深度报道在竞争中崛起。  相似文献   

9.
微传播时代的“公民新闻”谫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公民新闻"在微传播时代迅速上位,对公共领域的现代性重构与民主社会的推进影响重大。对其传播诉求、实践障碍进行观照,于传媒信息生态的重建有显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美娟 《新闻世界》2013,(5):159-161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平台的使用便捷正在催生着"微新闻"的繁荣。微新闻把关人以何种形式出现?又是如何进行把关?微新闻把关人的泛化对舆论和议程框架的塑造会带来哪些冲击?微新闻把关人的草根化,逐渐形成"人人把关"的态势,迫切需要提升网络自律、提高官方信息的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1.
张鹏杰 《新闻世界》2014,(5):154-155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当下新闻传播的主渠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流中,党报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渠道功能减弱,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被加强。在网络信息传递中,党报内容常常难逃被"二次编辑"的命运。党报内容的政治隐喻被不断强化,党报也经历了从大众媒体到"政治代言人"的"他者化"过程。这一改变对我们思考党报内容改革,应对时代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有的手术已经不用开膛破肚,用微创手术即可完成;百十来字的微小说大受追捧;与此同时,微信、微电影、微话题、微访谈、微直播、微支付、微消费等等一系列词语开始大量传播,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更是把"微能量"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少媒体悄然推出"微新闻",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蒲姗姗 《出版广角》2018,(10):60-62
信息服务方的"推"与信息传播载体及需求方的"拉",共同构成信息传播动力机制.在图书馆微内容传播中,图书馆是服务者,作用是推动微内容的传播;信息需求方则是微平台上的广大用户,用户需求拉动微内容的传播;而微平台作为信息传播载体,旨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拉取有价值的内容(知识与信息),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整合信息传播生态链机制,优化微内容传播要素的驱动力,可提升微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翁方珠 《新闻世界》2014,(6):132-133
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媒介的兴盛将信息传播带入微型化的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模式,使"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公民新闻在微时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主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都较之以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传播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传播思想对现代传播理论构建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传播理论构建的"整体性"观念、交互主体性,以及中国传播理论的基本范畴:心、相、言、意。先秦诸子传播理论内容大致包括传播主体论、传播动机论、传播内容论、传播方法论和传播技巧论。  相似文献   

16.
朱可江 《新闻前哨》2013,(12):41-41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的格局和传播形态,以微博为代表的"微评论",推动着纸质媒体改变表达方式。从2012年开始,《三峡日报》在一版开设"三峡微评"专栏,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作出迅速反应,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情理交融,起到了微言大义,引领舆论的特殊功效,可谓小中见大。"三峡微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张婷 《新闻世界》2010,(8):207-208
人际传播在封建社会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在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传播关系的主体,以"三纲五常"、"慎言"为主要的行为规范,人际传播的内容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诗歌作为古代思想的一种传播形式,由内向传播走向人际传播。先秦、两汉的诗歌以其反映现实的传统,以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内容,极大的突破了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限制,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被广告界称为"内容营销时代"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文艺形式与广告之间实现了跨界合作,微电影、微小说、微广播剧等无一例外地与广告相融合,它们突破了传统植入式广告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传达方面的限制,将商业广告引入了一个全新境界。而在众多"微时代"的新产物中,微广播剧诞生时间最短(业内将2012年称作"微广播剧元年"~([1])),但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却非常广泛,微广播剧广告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故事"。  相似文献   

19.
"微媒体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代表,以微内容的自由整合和有效聚合为传播方式,满足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普适性的时代。本文从微媒体出现、微内容生产、微传播涌现,到微产业萌生的时代现象入手,通过对四个传播关键词的分析释义,勾勒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微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微观世界",媒介生产与消费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娱乐与体验越来越具有即时性,这便是所谓的"微时代"(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它给主流媒体的生产方式、推广模式、营利方式都带来了变化。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