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与更新,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了当下流行的学习模式。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给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全新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有效的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难等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移动学习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平台的特点、不足及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变化,传统网络学习平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Moodle学习平台独有的优势,在传统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整合移动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移动学习环境。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和Moodle平台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移动学习平台的系统功能和整体架构分析,为后期的移动学习实践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移动智能教育模式是继数字化学习之后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都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现阶段,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对人们学习的场所和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在固定场所和时间进行学习的方式已经不能与人们对学习场所时间日益提升的要求相适应,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为基础的移动智能教育平台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文章主要对移动智能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深入地分析移动智能教育平台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中所反馈的问题中也能发现,以PC电脑为交互媒介的远程教育系统,仍然缺乏空间移动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人员的学习意义。为此,在增强远程教育学员体验感的要求下,需要重点考察移动智能教育平台对其的补充功能。移动智能教育平台的应用需要从厘清移动智能平台的功能定位、重视平台教学的交互界面设计、可以选择和制定信息推送事宜、根植性完成教学内容结构设置、兴趣导向下完成课程考核工作等五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5.
对塔城电大移动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移动学习的新方法。自主开发"一站式"移动学习平台,通过技术二次开发将三个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网站"、"PC平台网站"进行融合,使广大教职工和学员利用一个平台就能完成三个平台的功能,移动式学习的新方法为全体教职工和学员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塔城电大开展移动学习对开放教育有较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雷  苏泽庭 《成人教育》2016,(11):28-33
在创新2.0时代的驱动下,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层次成人教育体系中,已经成为未来移动虚拟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移动学习和大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课题团队所研究开发的成人教育微信平台,从应用层面介绍了成人教育微信平台的功能模块,从制度与规范层面阐述了平台的管理策略,从平台优化层面详细阐述了成人学员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最后简要介绍了该平台在投入省内成人教育培训后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90后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已发生转变,移动学习已经是新的知识获取途径,如何开展有效的移动学习是高职老师应该关注和探索的。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和移动学习思想出发,阐述如何利用微信构建一个融教学资源推送、学习互动、成果提交与展示、教学数据分析、学习笔记签写、学习活动趣味化、学习激励等于一体的立体化移动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8.
作为党和政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开放大学的建设,需要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2. 0时代与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变革,继续优化办学结构体系,实现开放教育内涵式发展;打造高度智能化学习平台,充分拓展开放大学平台教育功能,切实提高开放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强化学员自适应教育,以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坚持教育回归生活本位思想,关注人类整体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高校信息化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减轻课堂上教师点名和上课期间学生提交作业的负担,开发了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高校智能课堂管理系统。基于Android系统移动平台,采用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以实现对课堂的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高等继续教育学员拥有学习选择自由、学术思想自由和参与学校管理自由等三大学习权利.落实学习权利对高等继续教育学员本人、学校、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学习权利实现中存在的政策障碍、学校障碍和学员障碍,国家应不断扩大成人高校办学自主权;成人高校应改革办学机制,推行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导向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学员应发挥践行学习权利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