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中国城市居民的公益行为对于探索中国公民的公民性以及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公民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健康状况三个角度,讨论人力资本对于公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有37%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曾参加过志愿活动,而公民的各项人力资本指标对其志愿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公民参加公益活动的可能性越高,而健康情况与志愿行为的关系并不显著。此外,公民的经济状况与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可能性成反比,经济状况越好的公民,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可能性越低。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状况好的公民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成本相应增加,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公民在经济状况改善之后,距离公民文化的形成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仍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2.
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公益活动的重要力量,如何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公益队伍,完善大学校园公益组织,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高校普遍面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低,动力不足,公益活动服务面窄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在公益活动的制度设计,统一公益社团的管理机关,拓宽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的道德育人作用,开创高校思想理论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We Day"是"Me to We"和"Free the children"组织主办的年度大型青少年公益活动。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在培育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方面的一些做法,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4-2013年澳大利亚全国公民教育考评计划四次评估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小学生公民素养发展整体上有所提升、个体背景制约小学生公民素养发展、公民素养的提升依赖于个体参与公民活动等成为澳大利亚小学生公民素养发展的主要特征,这都可成为我国小学公民教育发展之镜鉴。  相似文献   

5.
公益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涵,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文章从四方面探讨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正确认识公益与公益精神,把公益精神融入教学中,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建设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公益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有诚信问题、民众和有关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的道德自觉问题、公益活动中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以及公益活动中施助者和受助者的权利、义务及其关系问题等。当代中国公益伦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各种NGO(非政府组织)、NPO(非盈利组织)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公益组织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选择加入各种志愿者组织,进行各种志愿者服务,回馈社会,获取个人精神层面的满足。大学生通过成立各种公益社团,来服务于社会。大学生热衷于社会公益实践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公益社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活动形式单一,影响力不足;社团领导人综合素质不全面;公益性社团缺乏信任度等[1]。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公益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公益活动。  相似文献   

8.
微公益活动作为近年来产生的新兴事物,它是一种以个体参与为基础,通过个体参与带动群体参与而创造公益价值的公益活动,它不仅能够化解当前传统公益带来的诚信危机,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而且也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有着积极意义。因此,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来具体研究如何利用微公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朝松 《大学生》2012,(6):22-23
2010年7月我放弃了攻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的机会,保研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读教育学。这一决定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于我而言顺理成章。2006年进入清华.我一直坚持参加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让我思考,我准备在读研期间.学习教育学知识,研究"公益、教育扶贫和人才培养"三者的关系。支教有用吗?参加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公益协会(SAEPA)之前.我做过各种公益活动:前往  相似文献   

10.
高校公益社团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载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发展高校公益社团,以德州学院公益社团的组织现状、大学生参与情况以及公益服务活动为例,着重对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态侃 《考试周刊》2011,(44):190-191
通过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农村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步得到启蒙和张扬,越发听到他们以小公民身份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公益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青年军作为公益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青年学生在践行公益活动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充分了解掌握国情和社会公益发展的特点,在推广公益事业中要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带领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本文进一步对公益青年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参加公益课程与公益活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证明公益课程和公益活动对学生的育人效果在总体上存在差异,公益课程的育人效果总体上优于公益活动,公益课程在学生掌握公益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与品质、组织与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研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效果优于公益活动,说明大学生公益活动课程化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自由主义不能概括美国公民教育的全部,公益教育在美国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公益教育主要通过学生扮演协商者的角色来实施。我国公益教育应借鉴美国公益教育的基本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协商;另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美国公益教育做出超越,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良好公民。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主义不能概括美国公民教育的全部,公益教育在美国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公益教育主要通过学生扮演协商者的角色来实施.本文通过对美国公益教育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我国公益教育应借鉴美国公益教育的基本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协商;另一方面,我国公益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为和谐社会培育良好公民.  相似文献   

16.
学校在公民教育实践中可以创造不同的公共参与形式,诸如社团自治、学生竞选、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等,从而促进班级公共生活的构建,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学习做一个有公共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公民。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政策引导下,社会各界包括慈善机构、公益机构、企业、高校等,联合政府共同推动教育公共事业的发展,实施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公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带来的教育均衡性矛盾,在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部分教育公益行动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支持层面,多集中于助学和支教等浅层形式,仅  相似文献   

18.
许梦娟  李进 《考试周刊》2011,(51):218-218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话题,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它是一个核心问题。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国民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信仰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因此培养小学生树立合格的公民意识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更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益参与教育供给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教育需求,建立多元教育供给机制已不是“是否要”的判断,而是“如何做”的问题。建立多元教育供给机制,体现多方利益诉求,不仅有利于缓解教育经费短缺,扩大教育供给总量并提高教育质量;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调和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主体的冲突和矛盾,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旨归。本文旨在讨论多元教育供给视角下,社会公益参与教育供给的相关议题,在承认政府主体保障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发挥社会公益的参与作用。文中所指社会公益参与教育供给是指公民个人、法人通过第三部门或直接向教育事业提供的各类公益捐赠和援助。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正在步入公益时代。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承担者,引导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通过培养公益心造就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公益教育的出发点。本研究从慈善公益、人际公益、环境公益、科学公益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呈现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公益教育的态度、认知与行为方式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展中小学德育课程内涵,将公益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起来;加强中小学公益教育整体设计,使公益教育活动化;密切中小学与家庭、社会合作,将学校公益教育引入家庭、社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