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局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团圆”结局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以时代的社会心理为切入点,追溯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尚圆传统及以“中和”为美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从创作主体的方面,具体分析了深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传统文人在元明清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创作心理,既而从广大民众的重道德、重娱乐的审美接受心理方面结合戏剧艺术自身文体的特点,分析了“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视域中,“圆”是一个具有符号学意义的能指丰富的文化代码,其意味包含舒展、流畅、柔润、运动、活泼、宛转、和谐、完美,代表着一种美的理想,昭示着一种审美心理结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华夏传统美学中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范畴,圆首先标志着理想的艺术之美。“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至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至于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张英《聪训斋语》卷上)以圆为美的心理定势,以一种无限的张力左右着古往今来作者的审美创造和读者的审美接受,是他们恪守不二的价值标尺。借圆论艺,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由来已久。《南史·王均传》载沈约引谢脁语“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为学人共知。翻开尤具中国气派的古典文论巨作《文心雕龙》,诸如“诗人比兴,触物圆览”、“沿根讨叶,思转自圆”、“义贵圆通,辞忌枝碎”、“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等等之类辞句,可谓俯拾即是。至于“珠玉”、“弹丸”、“笔圆”、“神圆”、“圆融”、“圆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妇女"缠足"的变态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妇女裹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变态扭曲的审美文化现象。男权社会统治下,为满足男性变态的审关心理需要,女性天足被裹起,并被视之为关,成为男性审美把玩的对象,并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审美变态极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男、女性的从众心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推动着这一审美态变的发展。在“缠足”审美态变中,更是蕴含着人们以“小”为美,对“小”的特有爱好的审美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投射到了对女性“小脚”的审美之中。  相似文献   

4.
“审美娱乐”范畴作为审美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普遍景观和重要特征,具有特定的内涵意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的娱乐”,而向“娱乐”范畴的深层意义上扩展,是一种审美层次上的心灵愉悦;在其美学特征上具有“审美快适性”和“审美解放性”,并产生一种“溶解性的美”,具有自身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承认“审美娱乐”的合理性的同时又不能放弃清醒的价值评判,对于当下娱乐文化中追求感官刺激和趋于媚俗的现状,应该进行必要和迫切的审美导向,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大美"之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大美之境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观。大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是大“道”。大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大审美观视野和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大美的内涵是真善关的和谐统一的“神化”境界。大美之境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禺的早期剧作从头至尾演绎对真善美的真诚追求。从审美形态看,它们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诗化风格。诗意使曹禺的戏剧获得了澄明的生命境界。这些都是曹禺对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本质深刻领悟与探索的结果。通过曹禺前期作品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可从“节奏”和“意境”两大方面透视其审美形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总体风格的刚柔相济、结构手法的悲喜交集及故事结局的顺逆圆融上。同时戏曲艺术将现实的功利价值与审美的价值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了另一层面的“中和”。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提出的“结构第一”的戏曲结构主张是李渔戏曲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渔戏曲结构论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戏曲艺术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第二,戏曲。是完整而有机的整体艺术;第三,戏曲是高度重视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一、何为审美建构 审美建构,又为审美心理建构,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结构的“建构”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构造构成了“人的心理建构”。由此,人人都有既成的心理格局,并以此为中介完成对外界的认识与评价。所谓审美心理建构.是指“人在审美、创造美时能动反映事物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情、意系统和多种心理形式组合、运动的结构系统”,包括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两方面内容。前者如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后者如审美观念、审美人格等。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思想文化的化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字则鲜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取向。本文从“美”字字义考释,继而分析推究我国古代以“味”为“美”,以“肥硕、丰腴”为“美”,以“长寿”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人在“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在“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的、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究竟以什么为标志?衡量儿童(或个体)审美心理发展有三个标志,即审美态度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发展和变化,审美感兴力的提高。一句话,就是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一、审美心理结构发展三个标志的涵义(一)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戏曲在叙事结构上具有浓厚的“大团圆情结”,这种审美范式的形成与华夏民族“天运循环”的宇宙观、“中和为美”的美学精神、崇尚“团圆之趣”的受众心理、讲究整体性把握的哲学思维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戏曲作家借助于“本体写意”的方式,在“大团圆”的叙事模式中实现了儒家功利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刚美”就是一种刚烈、劲健之美。通过对“酒神精神”这一西方美学范畴的历史渊源、基本审美特质等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可以看出“酒神精神”这种强力意志实际上表现了一种高亢昂扬的矛盾冲突的美,它要求进取、奋发和超越,显示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精神意志与审美客体剧烈冲突,并力求通过这种冲突而通向更高的审美境界,从而体现了西方美学的刚美意韵,因此,“酒神精神”概念就是一个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圆,《辞海》中的解释为“在平面上和定点有定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千百年来,人类的生活意识就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人民对“圆”有着特殊的兴趣。我们的生活当中圆随处可见,尤其是中国的戏曲艺术可以说是圆的艺术。那么戏曲中“圆”的审美特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6.
对朱湘诗作中有关“死亡”的几个美学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朱湘诗作中“死亡”的深刻理解。这种探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朱湘诗作中的“死亡”是否成为一种美;二是朱湘表现死亡心理的许多诗作何以呈现“宁静”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论屈原的“内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美”是屈原对其个体品质的一种自我意识,它在屈原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屈原与众不同的个性心理。楚王族血缘观念、荆楚巫风以及战国时代士的自我觉悟是屈原“内美”意识产生的主要根源。“内美”意识对屈原精神主体、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思维特征均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是屈原人格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信为明清戏曲兴盛的基本原因有二,一为始终坚持面向中下层群众的审美趣味,又不放弃必要的文化导向的“雅俗共赏”;其二为中国戏曲基本美学特征在于,承袭中国美学重“神似”轻“形似”而形成的舞台艺术的“虚拟之美”,与民族审美风尚契合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这种文化导向和美学内蕴可以视为文化转型期的“古典法式”。  相似文献   

19.
ARUP在中国     
墨子云:“居必常安,而后求乐”。自古以来,建筑艺术及其美的昌盛,固然离不开材料结构条件所构成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更离不开那一通切合审美心理的“鬼斧神工”。建筑之美,美在一种用结构能够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笔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一般称为曲论),是中国曲论家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评价,属于一种戏剧文化现象,如同中国其它类型的文化一样,“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曲论,从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审美理想三个主要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戏曲审美文化心理的特征。特征,须从数个参照系数的比较中才能证实。西方戏曲理论、中国文论(包括诗论、词论等)、中国文字学、中国哲学,即是笔者所着眼的四个主要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