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军制定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成为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光辉结晶和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为适应其右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需要,主观臆造了一个战术模式,即所谓“六个战术原则”,并把它鼓吹成在一切情况下都  相似文献   

2.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我军战略战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战争思想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随着时代变迁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我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军特点,正确地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足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可是叛徒、卖国贼林彪总是与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相对抗。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提出了所谓“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战术”就是林彪所谓“战术原则”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其右倾机会主义政治路线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产物,是在战争问题上典型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是党内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先驱,是军队革命政治工作的开拓者。周恩来的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中期形成,在大革命前后的革命实践中,他在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实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对新中国的创立和国防事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懂得并从事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的武装斗争,有开创性和长期性的杰出贡献。早在旅欧时期,他就接受了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而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较早认识到武装斗争和革命军队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极端重要性。黄埔军校时期他还组织了第一支由中共领导的军队;他还极为重视革命军队建设,首倡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的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周恩来是中共最早懂得武装斗争和革命军队极端重要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开拓中共军事工作的先驱,是中国人民军队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在长期武装斗争实践中,周恩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十个最。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的军事教育思想是在大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国防现代化建设时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军事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军事问题、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树立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和平观,重视建设一支强大的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懂得只有中国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战争的力量源泉,认识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军事方法论,关心国防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群众性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基础上,一月二十八日下午,我院请桂林军分区解放军干部和战士来院参加军民共同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大会。在会上有三位解放军同志和三位工农兵学员作了批判发言。军民团结,同仇敌忾,以极大的义愤揭露和批判了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及其“六个战术原则”的反动实质。解放军陆水保、唐章松同志说,林彪一贯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上,对抗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观地炮制了与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相对立的“六个战术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和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解放战争的后期更是发展到了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程度。广西战役便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它是毛泽东歼灭战思想的凯歌,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成功运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和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解放战争的后期更是发展到了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程度。广西战役便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它是毛泽东歼灭战思想的凯歌,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成功运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党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包括: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等。抗日战争时期,琼崖特委、琼崖纵队员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不但支撑了琼崖的抗日局面,而且使抗日力量和抗日根据地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为世界最早的军事名著,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具有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仅就其军事思想分四方面作简略述评:一、孙武的战争观;二、孙武的治军思想;三、孙武的战略战术原则;四、孙武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为了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中国革命斗争的策略问题,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了哲学、中外思想理论;特别是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研究当时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还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红军创建十年来在建军和作战方面的丰富经验,写下了一批军事和哲学著作,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这些著作涉及到的内容,已经不是战争的个别,而是全面地涉及到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三个主要部分.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军事科学体系,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在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基础上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比较突出的有这几个问题,一是人民战争思想,二是持久战思想,三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思想.在这里主要介绍毛泽东的三个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本文从武装斗争、革命道路、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27-1934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井冈山与中央苏区的武装斗争,一直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其军事思想随之基本形成,核心内容包括:人民军队建设思想,“诱敌深入”的游击战战略战术原则,以及“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军事指挥艺术。他的军事思想贯穿着民主精神,主要表现在军民一致、官兵平等、军队民主管理和战略战术的民主制定上。  相似文献   

16.
萧健玲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3):29-31,42
周恩来很早就认识到军事斗争的重要性。他进行了中共组建军队的最初尝试;他亲手组建的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正规军队;他对叶挺独立团的具体批示,奠定了人民军队良好的思想基础;叶挺独立团的建立,对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早期建军思想是我党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事活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广州黄埔军校时的经历。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期,周恩来斡旋于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使党的六大之后的两年中,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复苏。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不仅积极推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还积极开展国际交往,扩大了中共的对外影响。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作为中共方面的首席代表参加了与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做了重大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多次代为中央起草外交工作的指示和文电,参与制定一系列外交政策。他在外事工作中所做的干部准备、技术准备与政策准备,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主革命时期鄂东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武装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鄂东武装斗爭有其突出的特点。它开始的时间早,坚持的时间久;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种类多,数量大;建立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锻造了大量党政军领导人材;创造了一整套具有鄂东特色的游击战战略战术,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全面丰富时期,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时期,中央军委、毛泽东及时地制定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指导我军相继进行了三大战役决战,这些战役,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本文仅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观,创造性地为我军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思想,十大军事原则,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时机、方向,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灵活巧妙地进行了指挥,使我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极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