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教育正由那种只注重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向注重实际社会适应能力的“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学校的实验教学人员,笔者深切认为:抓好实验教学,能促进这一教育转轨。一、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传统的教学课,无论是“注人式”还是“启发式”,老师始终是主体,学生则是客体。这种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性,容易产生被动、压抑的感觉,从而产生“为老师学习”的错误思想和厌学情绪。即使自觉性强的学生能学好课本知识,能应付考试,但往往是考后就忘”,“再考需再学”。而“实…  相似文献   

2.
小议“严”     
一些班主任认为,在教育学生问题上,一定要严,否则教育教学的任务也就无法顺利完成。所以,有的班主任主张在接任新班之初,一定要给学生来个“下马威”,以此镇住学生。严厉的班主任,只能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学生在这样的班主任老师面前,外表上表现得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内心是否真正诚服?是否能与老师真心交流近年来,校园内师生间的不良磨擦时有发生,许多事情都与班主任老师过份的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认为,一个受学生尊敬有威信的班主任,往往是在“严”字上能做到严而有“度”、有“格”、有“法”。严而有…  相似文献   

3.
杨启迁 《课外阅读》2011,(4):101-101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内容是指:只要对学生们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期望的效果。一般地说,表扬能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而批评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就提醒教师经常创设一种“老师在期待着我”的心理情境,让学生从老师的表情、眼神、微笑、语言、语调中感到振奋,受到鼓舞,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无数的教育事实证明了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某方面存在着问题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渴求是相同的一期待着老师对他们的热情期待和肯定。  相似文献   

4.
理解方能爱     
罗海良 《广西教育》2005,(7B):86-86
一些老师不愿当班主任,可能是他(她)没有管理班级的能力;更多的老师不愿当班主任,那是因为他(她)厌烦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厌烦令人伤脑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二个“不愿”产生的原因,就是这些老师缺少一种对学生的爱、缺少一种责任感。其实,并非所有的老师都缺乏这种爱、缺乏这种责任感,而是由于思想工作者教育方法不当,由于恨铁不成钢,久而久之而产生厌烦之感。在多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理解能使人消除很多烦恼,理解能使人产生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知道,学习足一项艰苦的劳动。学习,总是与刻苦、用功连在一起,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如何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去亲近、了解学生,摸透学生心理,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6.
赫甦 《教书育人》2006,(12):33-33
昨晚,有几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的一个一进门就怯生生地问:“校长,我们能不能给您说个事?”“可以,请坐”.我赶忙笑脸相迎。接着,他们告诉我: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往往在上课时在教室外转悠——看看是否有“违纪”的同学,这本身表明老师对学生负责,可是,如果有人要是与老师“眼光相对”了,那么这节课堂一定是“完”了。因为自己总感到老师该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好“违纪”的学生,如此怎能安下心来?所以,诘校长转告老师别那样“转”了,让他歇歇脚。  相似文献   

7.
赵斌 《教育艺术》2002,(7):23-24
一、激发兴趣 ,培养“想问、想做、想说”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源泉。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入手 ,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 ,抓住学生的好奇、好思、喜新的特点 ,以“奇、疑、变”引趣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新。如教学“平年和闰年”时 ,老师说“请同学们任意报出一个年份 ,老师能马上判断它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一试 ,果真如此 ,立即对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折服 ,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 ,使学生萌发…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在教室里的练习课上,还是在办公室里的补差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喊:“快点把这些题做完。”、“快点把作业订正完,就剩下你没做好了。”催促学生“迅速”达到老师的要求。然而,事与愿违,学生照样慢吞吞,令老师无可奈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样的催促语言强调了学生的弱点,挫折了学生的自尊,反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比如: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差,自暴自弃;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丧失自尊和自信,产生无能的感觉等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能等等学生呢?等,也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对经典戏曲的大胆质疑让老师惊叹,但细细想来。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三桩誓愿”似乎“合情不合理”.学生提出了种种质疑:窦娥“太假了,违背常情”,“窦娥太自私”,“这样的结尾不能真正打动人心”。对此,丁老师并没有随便应付。而是立刻改变教学设计,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大胆质疑后,从容不迫地拿神话传说作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做了明确引导.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入作品、了解作、解读本,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评价作及作品。丁老师能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学习问题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0.
呼唤人性     
《山东教育》中学版 2000年第 9期刊登了《老师的“ BP”机》一文,文章大意是永强老师的妻子 (也是教师 )病重,为了不耽误课,关键时刻又能照顾妻子,永强老师借了传呼机。在课堂上,永强老师的 BP机响起的“嘀嘀”声曾一度引起学生的误解。当永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嘀嘀”再次响起,他“看了看传呼机上汉显的内容,忍着眼泪,关上机子”,接着又用“洪亮的声音”讲课。后来,学生们得知永强老师的妻子的传呼内容是“我不行了,上好你的课,永强,别了 !”   最初,读过此文后,我胸中产生些许感动,多好的两位老师啊…  相似文献   

11.
孙威 《吉林教育》2005,(4):43-43
尊重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体现教学民主作风的体现。做为一名教师,应时刻意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而不能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更不能对学生任意发号施令或大声斥骂。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封建社会的一些“师道尊严”还在我们许多老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2.
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如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一些自然数,教师立即便能说出哪些数能被2、3、5整除,学生又惊奇又羡慕,产生了“老师是怎么知道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要做到:1.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要经常说:“回答得真好。”“你真棒。”…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多种能力的前提,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兴趣不仅能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物理以至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当我们老师能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时,学生就能感悟到老师特别的情感,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我们为人父母的,自己的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也不会抱怨责备  相似文献   

16.
邱学华老师说过:“数学教师的成功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关健是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韩愈说,教师虽然“术业有专攻”,但“弟子不必不如师”。实践证明,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有时可能会超过老师,也能当老师的“小先生”。  相似文献   

18.
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符号,最悦耳的音节。尤其对于自我意识正在形成的小学生来说,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如果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便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试想,上课老师提问时,喊“第三排的那个女生”“戴眼镜的那个男生”,与直呼学生姓名所产生的效果怎会相同呢?然而,对于许多老师尤其是任副课的老师来说,因所教班级比较多,每周和学生见面的次数又少,所以记住学生的姓名确实不容易。我…  相似文献   

19.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要活就必须念好“我、新、准、精、趣”五字经。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始终紧扣学生心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突出一个“我”字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以“我”为例、这个“我”字,既包括自身,又包括亲戚、朋友等与我有关的人和事。举这样的例子,好处是:(1)能增加可信度。因为所举主人公就是站在眼前的老师或与老师有直接关系的人,发生在老师身边的事,使学生感到熟悉可信。(2)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对老师及与老…  相似文献   

20.
教师相聚,常讲些生活、工作中的笑料逗乐。其中有些笑话听后,如鲠在喉。譬如:某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问其中的“老军”是什么,老师望文生义道,“老军就是老军人嘛,这还问”;某老师讲《美猴王》,讲解“与狼虫为伴”一句时,把“虫”释为“昆虫”;某老师讲《木兰辞》,学生说“这首诗胡编乱造,古代女人裹脚,怎么能跟男人在一起行军打仗”,老师不知其所以然,便唬道:“这是文艺作品,可以创造”。文科老师有人如此,理科老师亦有“同类项”,学生问题目,不懂则曰“此题缺少条件,无解”……  前人有训,学高为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