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文化研究>已走过15个年头.在当前中国文化重新为人瞩目之际,回瞻<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共命运的世纪走向,确实令人感慨与反思俱生,高兴与忧患共存.<中国文化研究>诞生于90年代的第3个年头,当时还是一个乍暖还寒、阴睛不定的时期,精神与世俗互为消长,光怪陆离,不一而足,<中国文化研究>也处于一个更为艰难与微妙的时代.人们还都记得,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文艺与美学领域的人文思潮的兴起,人们再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研究.当时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是背道而驰的.1985年,在当时的文化热中,大型不定期文化学刊<文化:中国与世界>出版了.第一辑发表了<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提出:"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传统心理、传统知识形态、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必然要求于中国人的现代意识、现代心理、现代知识形态、现代行为方式之间的全方位遭遇了总体性冲突."而冲决这种传统的目的乃是使中国文化在80年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同西方文明开始了全面的接触、交流和融合,但这种接触与交流的关系却是以西方文明的主动和相应的中国文明的被动为特征的。这种双方关系上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本民族传统的审视性反思。伴...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从未中断过。但是,虽然没有中断过,我们今天还是要"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因为在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冲击下,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一中国文化注重"自觉自律"比如说,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文化究竟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从自觉上升到自律;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他觉和他律,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一旦我们发掘出了中国文化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洋节,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说已不陌生。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过洋节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中越来越多。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为人们听认同的日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国人热衷于过洋节,但并不意味着人们逐步西方化了。中国人眼中的洋节虽近犹远,多数人过洋节但仍坚持用自己的传统和方式。 中体西用过洋节 目前中国人和80年代初相比,有些当时盲目崇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认为西方一切皆好的观念,而如今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前后,尚武思潮勃然兴起。作为对中国文化重文轻武传统的拨乱反正,晚清思想界大力倡导国民尚武意识,鼓吹军国民主义,宣扬“铁血精神”,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国民精神,普及和培育民众的尚武意识。尚武思潮所推崇的文化精神,为先进的中国人极力倡导的近代文化意识增添了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资源。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存在文化认同危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等。究其原因是全球化的深入、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利益主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柔力球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体育项目,套路快速发展,现已非常普及。而柔力球竞技作为其核心内容,没能充分展示,尤其是柔力球竞技的太极文化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太极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与重新认知,进而总结柔力球竞技中太极文化的两大元素,即太极精神和太极思想,尤其在太极思想上,提出柔力球竞技中的三大太极思想,分别为圆弧思想、整体观念和阴阳变化,希望能为柔力球竞技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职业圈》2006,(3)
人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在体育领域中,由于人们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和桂冠带来的荣誉,致使体育文明渐渐被沦丧,更亵渎了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由此,奥林匹克竞技的发展出现了寻求“本源”的思潮,呼吁奥林匹克运动应真正成为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让全人类社会共享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高扬。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国家间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形态以及全球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沟通障碍、偏差乃至误解,常演化为"文明的冲突"。只有通过"对话"或"理性沟通",不同民族国家或文化主体才能"超越各自传统和生活形式的基本价值的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这不仅"应当作为国际交往的伦理原则普遍遵守",也应该是中国故事赢得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的路径选择: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社交化为场景,以沟通理性为桥梁,拓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宋教仁以效仿西方、重视法治、醉心宪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在政治上向西方寻找真理(毛泽东语)的同时,宋教仁也没有忘记寻求自己的心灵寄托以及立身之道。在艰苦的求索过程中,他又将中国传统思想、精神与西方的、日本的思想互相印证对照,从而突破传统思想的樊篱,构筑起新的却又显得庞杂的自己的精神和信念。在那个中西交融又冲突的时代,宋教仁研求阳明学和伦理学的心路历程,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比起他叱咤风云的政治活动,更能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知识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1.
陈伟一 《职业圈》2008,(8):64-65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主要渊源于西方法学,渊源于西方的法律制度在中国适用过程中,必定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些隐性的矛盾或冲突。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主要渊源于西方法学,渊源于西方的法律制度在中国适用过程中,必定会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一些隐性的矛盾或冲突.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1):119-119
姜海在《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们身处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既带来文化质素的嬗递与新变,又招致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彷徨。如何重新底定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文化选择与文化发展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急迫态势无法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毫无疑问,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要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承继相接续,又要合理地采撷西方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欧洲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能成为一个中国人"!欧洲启蒙运动旗手伏尔泰当年的感慨启迪了意大利学者艾科。他不久前表示:"欧洲人失去了与中国建立平等伙伴的历史机遇,这种遗憾再也不能继续了。"正如过去我们靠西方定义中国一样,越来越多的国家拿中国来定义他们,或拿中国来说事儿。美国也不例外,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与迈克尔·曼德鲍(Michael Mandelbaum)合著的《昨日辉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五个英译本为透视焦点,从中国禅宗与西方身体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为了展现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跨文化联系与阐释,本文以"非二元性"为基础强调了中国禅宗与身体美学理论之间的共同性。在文中,"非二元性"不仅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概念(例如动/静、内/外、主体/客体、身体/精神、人/自然这些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已阐明的概念)的超越,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相互超越。本文把文本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交互作用的模式,这种话语模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与书面话语。  相似文献   

16.
舒姝 《文化交流》2014,(8):58-60
踽踽而行的陈寅恪,“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其为人治学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曾是中国一代学者的人格理想。可是,当年他欲立墓西湖山林间时,却竟无人识。  相似文献   

17.
逸名 《文化博览》2005,(4):52-53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习俗和文化上有着扯不断的血脉联系.但以谷物为主的植食性中国人和以鱼类为食孤立于岛国上的日本人相比,人性上相去甚远.中国地域广袤,所以中原人敦厚平和,与人为善,为了求得和睦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而能源匮乏的日本人则偏执强硬,具有没完没了的不成功则成仁的"武士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不断积淀,代代传承,日益博大精深,对任何一个民族或任何个体而言,认识自我尚且困难,认识异质文化更是不易。西方看待东方,认识中国和中国人如雾里看花;中国认识西方,了解西方文化同样困难重重。但是,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交流势不可挡,它是团体、民族、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基础;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能缓解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能弥补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的不足,更能扩大交流的层次和范围,因此  相似文献   

19.
姚遥 《对外大传播》2013,(6):30-32,1
中国与西方,自然禀赋不同、文化背景有异、历史命运殊途,看似中西互通的词汇与概念,背后其实包含着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脉络。要想解释清楚当代中国的问题,必须厘清中西之间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与膜拜,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尊敬和信赖。在社会发展方面,要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乡土特征表述清楚;在政治传统方面,应对外阐释中国在"大一统"格局之下的竞争、多元与开放;在民族问题方面,要突破西方理论的成规,阐释"和合"与"包容"的中华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应说明中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基本价值观和出发点;在身份定位方面,应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准确定位,避免模糊的身份认同引发的一连串误解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通过派遣大量传教士与中国进行了深入接触。这些北欧传教士的著作和描述对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方面导致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偏见,另一方面又使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有着特殊的好感,同时还有些内容有待发掘。只有彻底了解中西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才能超越偏见,创造出更为生动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