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民教育就是为理想国家塑造理想公民的教育.公民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差异上.由于每个国家、民族,甚至社会集团对理想国家的理解有异,每个国家、民族所处的时代不同,公民教育就会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民族独立与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在这个大的格局下,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也就呈现出自身特点.中国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特别关注以下四个问题:刚健人格教育,它包括尚武、尚勇、追求生命活力的表现:独立人格的教育,它包括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自我的肯定,个人的自主、自立;平等人格的教育;权力意识的警觉.其中,权力意识的警觉在人格教育中最为重要.因为只有时权力意识的警觉,才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利.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力才套养成独立人格,平等人格.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是我国建设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础工程。"公民"概念的界定和在比较视野中追踪公民教育历史,可为研究公民教育的近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探明应然路径,即教育观念从"百姓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向,教育目的 (尤其是义务教育)向培养"公民"转向,道德教育向培养"公民素养"转向,实践课程改革向融合型课程形态转向,最终为民主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时代对社会、对教育、对我们每个公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对公民教育工作愈发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上握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着重强调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普陀区教育局按照建设上海教育特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要求,把立德树人放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全球公民的概念与全球公民教育的进程,探讨了韩国全球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以"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小学部全球公民教育的实践为主要个案进行分析,探讨该学校的全球公民教育是如何与北京社会公民意识、韩国国家公民意识以及全球公民意识三个层面的教育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开放、民主、多元的"人本化"时代,凸显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注重对话、协商、反思和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业已成为公民教育的共识,国家认同教育因而需要借助理性式公民教育来加以落实。理性式公民教育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旨在培养理性的爱国者。立足于积极公民的立场,增强共同体意识,注重共情式理解,促进公共文化建构,是当代中国推行理性式公民教育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必要条件,这已经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检验。但是在中国,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国民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过程。本文从我国公民教育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谈起,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建立我国的公民学,要目标明确地按照步骤和阶段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7.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1月29日和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阐述了"中国梦",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呼吁现代公民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改变我国公民意识贫血症状态,同时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对于推动中国梦以及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因此要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无法回避的时代主题.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中国才初步确立,其发展速度较之于经济发展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来说依然十分缓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民意识的落后已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公民意识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每个个体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通过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开展系统的公民教育、完善基层民主实践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促进中国朝着稳健、理性、民主、法治、有序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环节,而大学生作为我国将来公民群体中的核心力量,其公民意识的培养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目前大学生公民意识还存在许多不足,无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分析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阐述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着"突变论"倾向,即认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后的、传统的、急需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突变"方式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或是转向"后现代教育"。然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深化、调整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而非通过"突变"另创一套新体系,"渐进论"应是改革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本质精神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本质精神体现在公民实存的历史和发展中,古代社会确立了公民的基本内涵,近代社会发展了内涵丰富的公民精神。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实行转向并回应现代公民精神缺失的一种建构性策略,公民道德教育所要建构的就是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相契合的体系。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为对象,以培养“德性公民”为目的,以实现公民精神为宗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终身教育体系。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不仅要以公民的本质精神作为着眼点,而且要针对公民本质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实存状况,确定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有效途径,并将建构的关键点放在提出实践措施上。  相似文献   

14.
"7.5"事件中极少数学生上街参与示威游行暴露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是这些问题当中的关键点。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是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阐述了如何真正有效地强化大学生"三个意识"教育,做到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As national borders dissipate and technology allow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 to communicate on a regular basis, more individuals are self-identifying as a global citizen.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ulti-level modelling, this study explore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citizen affinity and finds that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individual’s affinity towards this self-identification.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more education, not national economic or social integration,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n individual’s positive identity as a global citizen. Additionally, the magnitude of the education effect is greater in more socially integrated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基础是公民权利的理念,它所直接对应和满足的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民社会权利的主要手段,同时公民社会权利的实现在改善民生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8.
从“人”到“公民”的转化——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教育向我们展现了“人”到“公民”的转化。它既注重天性的自由发展,又向往公民教育的城邦善德,两者在《爱弥儿》中表现出了紧张与消解。这使我们看到卢梭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忧虑,同样也给现代教育许多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教育 ,是现代法治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多元的结构性要素 ,包括独立的主体意识、积极的护法意识、正确的权利主张意识、自觉的义务履行意识、公平合理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的国家主权意识等多方面内容。由法律知识传授深入到法律价值熏陶、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塑造新一代国民 ,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