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传统文化是指数千年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当然要继承。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更根本、更本质、更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取向,就中国文明而言,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鲁迅“反传统”反的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事实上,鲁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一直是不遗余力且颇多建树的。鲁迅从未打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旗号,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许多保存、继承传统的事;因此,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因为对皇权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始终葆有深刻忧惧与高度警惕,有时难免连带着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但这些极端化的表达不宜坐实了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鲁迅总是难免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这源自鲁迅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即所谓"异端"。若细加寻绎,可窥察出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独特的文化人格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思潮流派的角度论述从1913年到2003年间鲁迅反传统思想研究的总体格局,并对各思潮流派的观点作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个体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对立。鲁迅超越了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鲁迅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也很西化。鲁迅尊重各种文化精神的自身特质,把它们作为一种完整的生命形态接受、承传下来。由此,鲁迅的精神是独特的、多元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思潮流派的角度论述从1913年到2003年间鲁迅反传统思想研究的总体格局,并对各思潮流派的观点作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五四与传统的关系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直到现在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仍然纠缠不休。本文首先论述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强调反传统的必要,但是反传统并不是“全盘否定”,反传统是为了获得新生。但传统有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传统对于现代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对艺术史的贡献,“反传统”反的是“形式”而不是“精神”,“反传统”是艺术史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是强烈反传统的文学艺术,是人们普遍感到现实的不合理、不可理喻,非理性哲学影响日大,在社会和思想观点的剧烈动荡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念遭到毁灭,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看法语境下的文学艺术,它以非理性对抗传统的理性,走出传统形而下的真实、追求形而上的真实,内容上反对传统的对美和英雄的歌颂,以丑为美,描写反英雄,艺术上采用广义的现代神话象征模式,全面地反叛传统。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在整个20世纪的文学发展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的精神不仅影响了许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也影响着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作家,本文主要论述了新时期小说中的鲁迅传统,主要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类世界的关注——人的主观战斗精神、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层挖掘与探讨等三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就有"反传统"的声音。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青年"反传统"的呼声其实也是历史上那些"异端"思想的延续。有了这样的"异端",文化才显得有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鲁迅因格式的特别和表现的深切而影响着整个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在刘震云眼中,鲁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民族反思精神,但也存有缺乏文学特质的遗憾.所以刘震云在学习与贴近鲁迅小说传统的基础上,还分别在小说表达色调、叙事视角和立场、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创作观等方面进行发展与拓新.刘震云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小说在思想上与文学上的统一性.尤其在创作后期,刘震云走上了发展创新甚至颠覆鲁迅传统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对艺术史的贡献,"反传统"反的是"形式"而不是"精神","反传统"是艺术史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中国伦理现代性的基本表征,但鲁迅经由叙事却发现时代张扬的理性"自由"暗含巨大的伦理危机。同样,在理性伦理反传统面孔下,叙事却对传统伦理不时回眸和眷念。这种伦理吊诡现象,一方面源于中国现代性伦理进程中内在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叙事伦理与理性伦理之间的张力存在,而其个体逻辑元点则是"中间物"意识。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鲁迅的弃医从文,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6.
使沉睡中的古国站起来,从而走向现代化,是鲁迅一生所追求的。但是,怎样才能使背着沉重的文明古国包袱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呢?是彻底否定传统,将传统看成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而予以扫荡”Z还是辩证地对待传统,将传统的生力因素融汇到现代中来呢?细考鲁迅的一生,虽然目的都在实现现代化以使中华民族振兴,然而对待传统的态度却是在不断变化的。许多人看不到鲁迅的这种变化,以“全盘反传统主义”等概念去概括鲁迅一生的文化选择,都不免失之偏颇。留日时期,鲁迅即发表了偏于反传统的牌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又发表了肯定、…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仍具有巨大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超越传统,成为国人反思自我的"镜子".本文结合鲁迅的个体人格,论述鲁迅心中的理想人格特质,表明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全盘反传统这一问题,学术界有过长期激烈的论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笼统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不确切,更不能说是激进反传统、“全盘化”反传统。  相似文献   

19.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主要集中为七个专题:鲁迅与孔子、鲁迅与佛学、鲁迅与禹墨、鲁迅与越文化、鲁迅与鬼文化、鲁迅与节日、鲁迅与汉画像石等,冯光廉、张松、蒋永国、张克、谭桂林、韩大强、杨义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期鲁迅建构个性文化启蒙大厦时具有复杂的传统文化意识。一方面,鲁迅坚守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对于儒、道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进行了激烈批评;另一方面,鲁迅从建构个性文化这一崭新的文化类型出发,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批评性审视中,又自然含有一种创造性的借鉴与保留。并且指出,在儒、道、释这三大传统主流文化中,鲁迅对于佛教情有独钟,主要是受到近代佛学复兴思潮的影响所致,与他早期思想中的个性主义、精神至上观念也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