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连续听了几位老师所上的课题研究课,发现他们都把采访作为了激活学生身心、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有效手段。我觉得,这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言语者的思想情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二者统一在采访过程中,就能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2.
张丽娟 《辅导员》2012,(12):37-38
"语言"是约定成俗的符号系统,富有工具性和稳定性;"精神"是语境中的内涵,具有个体性和情景性。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是"同构一共生一再同构一再共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学生言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在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教学的本质任务是提高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实质显然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概而言之,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均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促进学生这一能力不断发展的教学科目——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性质。不断增强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特有的、根本的目标。新世纪语文教育要走出误区、走上康庄大道.必须树立“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感动。优秀的作品都是活的生命体,让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中学习,才能真正触摸到这一“言语生命”的体温,唤醒、诱导和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上出语文课的“精气神儿”,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5.
杨金林 《江苏教育》2001,(18):24-25
四、让语言和精神在感悟和运用中同构共生 促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根本途径。言语实践的方式很多,针对当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要着力抓好言语的感悟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中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认识、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猪年的第一堂语文课,笔者就从今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2006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入手,让同学们在感动的状态中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8.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以灵动的语言实践,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外显与精神同构共生,建构了“活”而“实”的课堂,其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10.
正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诉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守语言本色,着力于文字,着意于精神,让语言与情感共舞,让思维与情感如影相随,让生活与情感比翼齐飞,实现言意兼得,情理共融,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构共生。一、含英咀华,语言与情感共舞用语言符号表达内心的情感是语文自身的规律,文章的"情"往往潜藏于"辞"。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必须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教师应以心灵沟通心灵,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在发展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不断丰满学生的人性,展示他们的人格魅力,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2.
维果茨基曾说:“言语不仅在思维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而且在整个意识的成长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精神大厦主要是由言语构筑的。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应为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崔峦老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阅读教学还要结合言语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言语的规律和表达方法。”这就很好地展示了语文能力和语文学科本质。笔者通过“构建真实有效的小学语文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发现小学语文第一课时阅读教学应重在引领学生去品读感悟文本的语言、情感、主题思想等,从而为第二课时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做法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约定成俗的符号系统,富有工具性和稳定性;"精神"是语境中的内涵,具有个体性和情景性.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是"同构一共生一再同构—再共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学生言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推荐理由:"知情交融,言意同构"是语文课堂的美好境界,当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时,其精神世界也将变得丰富。蒋智斌老师执教的《水》一课,从学的角度思考教的策略,紧扣文本内容描述的矛盾点和学生生活体验的反差点进行教学,诱导体验,以情唤情,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实践,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 ,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 ,二是精神。因此 ,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一、利用教材资源 ,在品味语言中孕育精神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有语言创造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语言 ,传承精神遗产。而语文教材 ,就是把这种“精神遗产”蕴含在“丰富的语言”之中 ,成为塑造学生、完善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凭借 ,成为夯实学生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杨金林 《江苏教育》2001,(17):22-23
语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语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而无论是听读活动,还是说写活动,其本质均是人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活动。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越强,人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越强。因此,语教育必须树立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应成为支撑新世纪语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7.
"同构共生":师生自能发展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学生自能发展是人本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诉求;学生自能发展反作用于教师自能发展;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是现代教育的美好愿景。实现“同构共生”,必将进一步面向学生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应建构“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建构“书香校园”,促进精神成长;建构“科研校园”,寻求持续发展;建构“人文校园”,实现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感到只有抓好语言的感悟和运用.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才能更好地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相交往、共同提高.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飞扬个性的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王辉勇 《四川教育》2009,(10):29-29
从课堂结构看,本课以“读”为贯穿全课的线索。仔细研究本课的“读”,你会发现,“读”是显性的事件,隐性的事件则是语言训练和精神铺垫的同构共生,“读”是串起语言与精神的“珍珠”。  相似文献   

20.
眼下很多所谓“精彩”的课只是表面上的喧闹.过分地强调“人文的感动”,却失去了语文课本该有的那块“自留地”。真正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进行,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时,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