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广泛合适的读物选择是前提——让孩子在心灵放飞中享受什么样的书籍是合适的呢?笔者认为,最重要一点是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当学生读到自己读得懂的书,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  相似文献   

2.
想了很多的标题,决定还是用这个。其实与标题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它表达的是同一种思想,即尊重儿童。让孩子读孩子的书。什么是孩子的书呢?至少是孩子喜欢的书,孩子读得懂的书。许多父母对孩子读书种类的选择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一种表现是要求孩子读书要读经典,另一种表现是要求孩子读的书要有利于写作文。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社会里,学术文化是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时间,读得起书,才有钱,抄或买得起书,请得起老师。  相似文献   

4.
赵家菊 《江西教育》2004,(11):33-33,37
读书,顾名思义,书是要通过“读”来达到理解的、相对其它文体而言,诗歌言简意赅、高度凝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它进行正确的朗读必须有较为丰厚的文学功底作基础。从好几次诗歌教学的听课中发现.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学功底.致使学生有些宁音读得不准、语调读得不妥、停顿读得不对。  相似文献   

5.
糜山 《成才之路》2013,(17):92-92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如今,孩子读得太少,背诵得太少,积累得太少,开口不能言,举手不能书,学生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呢?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从语文教学的形式,回归到语文的本色。我认为,本色语文是原汁、原味的本真语文。教出语文味,是本色语文教学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6.
<正>成人的阅读与孩子的阅读往往是两条平行线,成人读成人的书,孩子读孩子的书,两者之间少有交集。因而教师不理解学生,学生不懂得老师,师生之间往往没有关于阅读的共同话题。一般说来,阅读是私人的事,但教师的阅读又不单纯是私人的事,因为教师还要面向学生教书。如果教师的阅读视野里没有学生,书读得再多也未必能教好书。笔者曾应邀在"南京市中语会读书部落"群中主持了一期"群聊书吧"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读书,  相似文献   

7.
罗韦倩 《考试周刊》2013,(44):181-182
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趁早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将使孩子受益无穷。因为学习能力远比学习成绩重要,在孩子的一生中,读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书读得好,进入好的大学,只意味着孩子将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学习能力强,这是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前提保证。所以,在生本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提高学习成绩之前,一定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所有的中国人中,儿童也许是负重最多的人。成人的队伍中,固然有操心劳力,甚至奔命于温饱的分子,然而却也大有袖手倚门(家门或者衙门)望天黑的人士。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此。孩子的家境可以不同,但命运不会有成人世界那样大的差别。读得起书的要背重重的书包,读不起书的要上山打猪草,总之都老大不轻松。正在操心劳力的人们,自己的经历正好催发  相似文献   

9.
李艳 《教师》2014,(1):89-89
正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这已经被广大的教师及家长所重视,但长期以来,大家只是在孩子的阅读面和阅读深度上做强调,而笔者认为,阅读速度对孩子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若孩子不能掌握快速的阅读技巧,学习负担就会加重。学生阅读速度慢,读得吃力,就觉得读书是一件苦事,造成书读得少了,知识面也就窄了,从而影响其思维能力的敏捷性。  相似文献   

10.
①我总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在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有爱读书和不爱读书的人。问题是,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书读得好不好,不管是男性或女性,若是因为书读得好而起了骄傲的心的话,他就不算读过书了。相反的,若是功课成绩并不好,却随时保持着准备学习的精神,才是一个真正读过书的人。  相似文献   

11.
森林科考     
在大森林中,可爱的小动物们将在这里举行四年一度的选林长考试。老牛,小马,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们,正积极地准备,想凭自己的实力登上林长的宝座。你看,小马正在紧张地复习,他正摇头晃脑,读得津津有味,好像要把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刻在脑子里。小兔胸有成竹地在院子里踱着方步,神情悠然。一向沉稳的老牛,倚着树干,早已关滋滋地进入了梦香。热心的黑猫警长,则在一旁紧张地忙碌。着?他要布置考场,安排考室……  相似文献   

12.
央视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大意是一个孩子非常胆小,课堂上从没举手发过言。一次,老师让学生放学回家后读课文,并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录音交上来,老师这才第一次听到了这个孩子的声音。老师就在孩子的磁带里夹了张小纸条: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读得好极了,真有感情,老师希望课堂上也  相似文献   

13.
孩子喜欢读书,但不喜欢在学校里读老师指定的书。  相似文献   

14.
潘俐 《语文知识》2016,(4):78-81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语文老师都向学生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自然生花。然而,笔者认为这仅仅适用于那些语感较好又很有语言天赋的孩子。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常常听到家长(或学生)的心声:“老师,我们家孩子很爱看书,可即使看了很多书,也不见会写作文,每次遇到作文题就头疼,总要家长帮忙完成。”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指向写作”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孩子都上得起学、读得完书、特色化成才,从而让群众切身感受党的温暖、教育的力量、学校的安全,增强教育信任度。  相似文献   

16.
正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我的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生活。虽然父亲是一个小镇的小学老师,教音乐和数学,但是身处那个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里,家里也几乎没有什么藏书。上小学以后,认识的字多了起来,就开始主动找书读。记不清从几岁开始,我突然迷上了读书,而且一开始就与许多喜欢连环画的小伙伴不同,迷上的是厚厚的大书。那个时候,书非常少,又是在偏僻的乡村,找到的书大部分是没有封皮、没有结尾的残缺不全的书,但我照样读得津津有味。虽然不知道书名,书中  相似文献   

17.
人一生中大多数的知识,还是来源于书本,即便是在网络时代。阅读的能力,实际上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是驾轻就熟,还是举步维艰。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如何把书合适地引进到孩子的世界里,使他们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家长必须知道5件事——  相似文献   

18.
高林生 《河北教育》2000,(10):19-20
读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吸收、内化、积累、品味语言最有效的途径。读看似简单,其实真要读好并不容易。至少要过好三“关”——一要过识字关,读得正确、连贯;二要过解词释语关,把文章读懂;三要过化言为意关,读得有感情。   一、过识字关,读得正确、连贯   识字是阅读文章的前提。学生要读一篇课文,如果还有许多生字不认识,自然谈不上读得正确、连贯。是不是认识了字就能够读得连贯呢?还不能这样讲。这里有一个熟练程度的问题。读书时,如果把每个字的细微末节都要辨认清楚才能读出音来,那势必会把注意力放到辨…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课外阅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犹如阳光之于小树,可以照耀孩子的心灵,涵养孩子的品性,使孩子的视野得到拓展,心智得到开发,进而在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识能力中,思考问题和观察生活。也有人说,让孩子们以书为伴是在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我认为,从教学层面来说,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向课外的延伸。《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小学六年里要有15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它以量的形式对课外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这天皓皓在奇遇书店里愁眉苦脸地转了好半天,长叹了口气,说道:"我妈,她不让我买小说看,非要我买什么作文书。可是,作文书不是都好枯燥嘛,我一点也不想看……""哈哈,原来是这样啊。"兰若先生笑道,"其实你可以告诉妈妈,提高写作能力不一定要看作文书啊,读书主要还是看自己的兴趣,书读得多了,作文自然就会写得好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