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厂区美观,工作环境好,孩子他爸在这里工作,我们都很放心,今后会更支持他的工作。"日前,福建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会组织了厂区家庭开放日,190名员工家属来到汽车生产车间参观,一位员工家属高兴地说。让"员工小家"更好地融入"公司大家",是新龙马公司关爱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新龙马公司目前共有员工1300多名,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平均年龄27岁。针对员工的  相似文献   

2.
Google是全球搜索引擎的龙头老大,它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硅谷洛杉矶一个总面积为12000平方米的七层建筑中,目前有员工800多名。很多人一定会猜想,在这样的大公司工作,一定会忙得连喘气都得计算时间。事实上你大错特错。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谷歌却没有。对此,谷歌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这样解释:“我们之所以没有正式的公司文化,是因为我们提倡的是个性,而这样最容易激发员工的创意和灵感。”公司不要求员工上班时保持高度紧张,  相似文献   

3.
6月9日,陕西省电力公司举办本部员工"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轮训第二期大讲堂。公司领导和本部各职能部门三百余名员工参加培训。本次培训邀请国家电网公司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一处处长邱忠涛主讲"国家电网公司改革发展形势"。通过国网公  相似文献   

4.
老板为离职员工补发27万元"年终奖"2015年12月7日,一位网友在某论坛发帖称,离职几年后,自己竟收到了原单位老板补发的"年终奖",并且,除了她,还有几十名当年离职的同事,也领到了"年终奖"。原来,这是她之前所在公司的总经理王伟民发放的。2011年,王伟民曾许诺为员工发放两个月工资,作为年终奖。后来公司遭遇困难,许多员工离开了公司,这份承诺没能完全兑现。4年后,公司经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司的智商依托于员工的大脑及员工的忠诚度,情商依托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当员工流失时,除了员工数量的有形减少外,关键还有隐藏在员工中大量不可言明的知识的无形流失,这必然导致“公司健忘症”,降低公司智商。提高公司的智商和情商的思路如下:首先是分析员工流失的原因,其次是必须确定一系列管理理念以期留住核心员工;三是制订一套管理工具——技术工具、文化工具、制度工具及法律工具,帮助企业提升对待员工流动问题的情商,并使企业在无法留住员工时,智商不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可现实中,一些劳动者索要双倍工资的诉求却往往被法院驳回,这是为什么?单位并未拒签,无需赔付双倍工资【案例】2013年1月3日,一家公司在招聘20名员工,杨茹怡属于其中之一。随后,公司曾数次通知大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另外19名员工都已经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杨茹  相似文献   

7.
一定要让员工成功,这样企业一定会成功,为此,就要创建学习的条件和氛围。企业的品牌,员工的荣誉员工和企业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员工跟我们一直是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员工进入企业,就像"婚嫁"一样,既有合同也有感情。如果一个人在公司工作10年,就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是指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思考.本文介绍由实践中总结出的四类引导策略.一、导之有趣,使学生想学案例1"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大学毕业生出去找工作,一天看到了一家公司的招聘启事(多媒体出示):招聘启事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技术部需招若干名员工,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来公司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实践,采取多种手段丰富培训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通过学习资源建设,将教育培训系统建设成帮助员工实现自主学习的支持平台,有力推动基层员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深刻转变这样的工作思路。一、理论背景在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看来,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之中第一项修  相似文献   

10.
正策划人语2000年,李开复到微软总部出任全球副总裁,管理一个拥有600名员工的部门。作为一个从未在总部从事过领导工作的人,他需要倾听和理解员工的心声。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他选择了"午餐会"沟通法:每周选出10名员工,与他们共进午餐。用餐时,李开复详细了解每个员工的姓名、履历、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对部门工作的建议。为了让每位员工畅所欲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幸福感排名,泉州第一,深圳垫底?相信这样的排名会受到许多网友的"拍砖"。或许有些人会问,难道首都北京,农民工的幸福感还不如地级市的泉州?泉州到底靠什么坐上"幸福头椅"?笔者不想从调查过程来论证排名是否客观、精准,只想作为一名在泉州生活了六年的农民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在泉州的打工生活。记得2006年初,笔者从湖北到泉州市所辖的晋江市打工,公司属非公有制企业,刚进公司,工资才1000多块。为了留住员工,公司实行人才激励政策,不仅为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河南省孟津县电业公司位于洛阳北部,共有员工399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1座,变电总容量355.2兆伏安,2011年供电量9.21亿千瓦时。先后获得了"国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国网公司农电综合管理标杆单位"、"国网公司农电线损管理标杆单位"、"国网公司科技进步先进县"、"标准化示范供电所"、"新农村电气化县"等荣誉称号。孟津县电业公司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公司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为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孟津县电业公司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以员工业务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提升为重点,采取强有力组织措施,完善管理制度,理顺工作机制,坚持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技能鉴定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新技术应用培训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参加上级专  相似文献   

13.
舍与得     
佚名 《良师》2010,(8):18-18
20世纪90年代初,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的时候,加利福尼亚的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3000多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失业来临之时,却接到了董事会办公室的一封信:向全公司员工继续支薪一个月。在全国上下经济一片萧条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员工们深感意外。他们惊喜万分,纷纷打电话或写信向董事长亚伦·傅斯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4.
<正>前不久,国内很多媒体都在转载这样一条消息: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宣布,未来京东将减员50%,在职员工每天工作3小时!这意味着京东集团的16万员工将有8万人面临下岗,而留下来的8万员工的工作时间也由每天8小时缩短到每天3个小时。消息传出,引起极大震动。大概为了安抚员工,刘强东随后又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辟谣":"16万员工都不会裁掉,我只是想打造一个无人公司。"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8日 晴 男孩被公司罚款一个月工资,开除厂籍,永不录用,这样的惩罚伤痛莫大。更何况,男孩是为了一位女孩。其实男孩也不想使用内部网络个人博客给女孩点评。公司的制度严格,他不是不知道,一旦给别人文章点评不当,轻则罚款,重则开除。男孩理解公司领导的良苦用心,博客是员工交流思想凝聚力量的阵地,不是卿卿我我的缠绵。可是,不使用个人博客发送点评,女孩又如何从上万名员工中获悉他的心思呢?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兴泰发电公司,提起曹明芳,没有人不翘大拇指啧啧称赞,年仅39岁的她已是河北省评标专家和技术拔尖人才!曹明芳看起来很普通,中等身材,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有力,非常干练。靠着锲而不舍的钻劲,她从刚进厂的一名不起眼的女大学生、一名普通检修员,成长为目前公司最年轻、最优秀的知识型员工和技术能手。凭着过硬的技术本领,为公司消除了多项安全隐患。"提升自己,确保设备安全运行"1994年9月,曹明芳从山西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继电保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兴泰发电公司(原邢台发电厂),实现了她当一名电力职工的梦想。作为一名在校入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如何解决职工安全培训中的工学矛盾,让职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安全学习,很多企业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职工人人持有的手机开展"每日一题"安全培训,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这样考试真是太方便了,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答题。而且还调动了我们每天学习业务和技能的积极性。"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机电队员工何松近日说。为解决员工安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小河嘴煤矿依托矿本质安全系统推出"手机在线安全教育"新模式,以手机为主要安全教育载体,强化员工安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8.
江苏华通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00名。为了加快与知识经济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党政工一班人首先确立"人才是企业发展原动力"观念,从建立激励、培育、管理三个机制人手,着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一线员工综合素质,精心打造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一流员工队伍。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我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岁那年,郭台铭成立了鸿海塑料公司。当时它是个仅有十五名员工、规模只有三十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但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号召员工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一次,他在员工大会上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