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病毒性肝炎,其病程至少超过一般急性病毒性肝炎从发病到恢复的时间(约3个月),通常指病程在半年以上者。其特点除肝脏肿大、质偏硬外,还可有脾脏肿大、蜘蛛痣、肝掌、皮肤黝黑、齿龈出血、下肢浮肿、毛发脱落、肝功能异常等。据临床表现、化验结果,特别是组织病理特征,主要分为慢性持续性肝炎(或称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前者病情稳定少变,后者的病变活动常进展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2.
重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变化多,病情复杂,并发症比较多,治疗上常遇到较多护理问题,抢救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和治疗的密切配合。通过二十多年临床护理,体会如下: 1 心理护理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加重,遭受疾病的折磨,面临死亡的威胁,大多数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许多重要的临床病理过程,如发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补体系统的激活及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亦和它有关。 对于内毒素的清除和解毒过程,肝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肝脏受损,肠源内毒素经门静脉进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肝损害的常见原因。因此,检测病毒性肝炎阳性中内毒素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行中学《生理卫生》课本将病毒性肝炎列为消化道传染病,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按照目前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是,它可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其中甲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属消化道传染病;乙和丁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属血液传染;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是血液和血液制品、皮肤损伤和生活接触。因此丙型病毒性肝炎既属血液传染病又属体表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二者互相影响,特别是在妊娠后期患病毒性肝炎者病情常较严重,病死率亦高。因此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护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临床资料 我院1986—1994年共收治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34例,占同期育龄妇女病毒性肝炎患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乏力或发热身黄、目黄、尿黄等为主症,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发病后,有的(乙型、丙型)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治愈。部分病例易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对人体危害很大。加之幼儿卫生知识贫乏,患病率较高。为了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现谈一下幼儿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病毒性肝炎213例胆囊声像图变化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病毒性肝炎胆囊改变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的传染病,除主要表现肝脏受累外,还可有肝外多器官的损害.为观察和了解对心脏的影响,现将我科83年至84年对50例病毒性肝炎的住院病人进行的心电图检查其结果分析、讨论如下:50例中男34例,女19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75岁,以年轻人居多,除8例外均为黄疸性肝炎,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均符合1983年11月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传染病学会郑州会议的诊断标准,除现患肝炎外无心脏病史,临床上也无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以及近期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所有病例均按心电图常规描记Ⅰ、Ⅱ、Ⅲ、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防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常见传染病。本文针对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防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该病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就丙型肝炎的致病机制及其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病毒性肝炎的传染特性,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从普及卫生知识,狠抓防范堵截源头,建立卫生监督卡,预防接种和增强体质四方面,提出了学校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的病源是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曾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1989年才正式命名为丙型病毒性肝炎。其传播途径是通过输血、注射和血液透析物传染的。由于血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但不像HBV那样常见。  相似文献   

13.
肝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慢性肝病多因病毒性肝炎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步演变而成,病程缠绵,症情复杂,部分病人后期易出现肝硬化、腹水。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中西药物,有鉴于此,笔者临证经常运用理气法治之颇有收获,略谈如下。《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然而概括起来不越两条,即“气失和”与“气失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0~1987年12月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1例胰腺癌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9例,经B超、PTC、CT、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确诊12例。现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0,(3):76-79
选病毒性肝炎组样本42例、肝硬化组样本36例和健康对照组样本45例。用酶速率法和比色法测定上述样本中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和总胆红素(TBIL),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三组样本ALB、TBA、ChE和TBIL浓度差异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ALB和ChE的浓度差异不大(P<0.01),而TBA和TBIL的浓度无差异(P>0.05)。病毒性肝炎组和对照组与肝硬化组相比,ALB和ChE的浓度均下降,而TBA和TBIL浓度则明显增大,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硬化组的ALB、TBA、ChE和TBIL阳性率大于病毒性肝炎组,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肝实质损伤程度与血清中ALB、TBA、ChE和TBIL的浓度紧密相关,联合检测这四项指标可作为诊断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以及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双环醇75~150 mg/d治疗24周,治疗前后分别肝活检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双环醇治疗前后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经双环醇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可以减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反应,同时明显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NO)参与肝细胞的多项生理功能调节,参与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过程。一氧化氮合酶(NOS)为产生NO的限速酶,与NO的各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NOS基因在正常肝组织和病毒性肝炎的不同表达情况及其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肉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发病雏肉鸭肝脏作病料分离病毒,经雏鸭保护试验、鸭胚中和试验证明分离病毒为鸭肝炎Ⅰ型病毒,用分离株研制出油乳剂灭活苗,用油乳剂灭活苗配合弱毒苗免疫肉种鸭,可显著提高下一代雏鸭的母源抗体,明显降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根据肉鸭的生长规律和疫苗特点设计免疫程序,用肉鸭生产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病毒性肝炎病程中胆囊改变的规律及机理,从1991年7月至1992年5月我们系统观察了79例病毒性肝炎的B超声像图。报告如下: 检查方法和一般资料我们采用SHIMASONIC SDL—32型线性电子扫描超声波,探头频率3.5MH_2。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高校乙型肝炎、结核时有发生与传播。据我院近十年来的发病情况看,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和结核较多,而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且预后较差,结核出现几次暴发流行。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我校很好地贯彻执行了《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