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袁建 《师道》2003,(3):36-37
在备好的教案“余粮”将尽时,我想起我的“亲密伙伴”———教参,却发现那本封面泛黄、边角起皱的教参莫名地“失踪”了。我像一下子没了依靠,备课、上课、评讲试卷全赖它呢!我把抽屉里的东西胡乱翻倒在地乱找一气后却还没见着它的踪迹,未免有些沮丧,坐在那儿发愣,那躺在桌上的教材陡然成为“陌路人”,我和它的距离倏地被拉大许多。向同学科的老师借吧?他们和教参的关系也那么亲近,我又何必横刀夺爱?心里忽有些不甘———没了教参我会寸步难行?我不信。主意打定后,我开始备课。手头就一本教材,动起笔来方觉行笔艰涩,大脑中空…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语文教学被世人指责最多,为何其他学科却很少有人指责呢?作为一位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深感不公,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语文教学的情况,我心沉甸。一、教师对教材处理——人云亦云现象简述:开学了,有些语文老师没拿到《教参》,惶恐了,没有《教参》,那怎么上课?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3.
面对备课,有人觉得很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很累,累的是“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觉得很怨,怨的是“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造成如此局面,我想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暂且抛开不谈。假如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做出怎样决定呢?要制造,还是要创造?谈到制造,很自然就会想到工厂里的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产品而辛勤工作着。而咱们有些教师就是在干着这样的活。把教参当作模具,一字不漏地生产着备课。不过这样的备课倒是栏目填写齐全,内容详尽,如果字迹再写得漂亮些,说不定还会得到领导的表扬。这种备课就如同干体力活,无需动脑,与工人不同的只是将手的“器械”换了“笔头”而已。难怪乎有些教师把备课本当作废纸卖,一点儿也不心疼。而创造可就不同了,它是要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的。备课的过程是不断钻研教材、反复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一个人的备课代表着一个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可以折射出他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他对教学理想的追求,闪烁着他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要共性,还是要个性?长期以来,有些学校对备课的要求相对片面,相对固...  相似文献   

4.
《教参》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告别母校的,我以为它是告别恋情的。教材认为“彩虹似的梦”是“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我以为是指昔日的恋情。“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为何要到康河畔“青草更青处”去寻梦呢?由此,我想起了汉代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  相似文献   

5.
备课     
在教育管理者眼中,教师的备课反映在书面上必定是越详尽越好,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响“有准备之战”。可是在现实中,备了详案就能打赢有准备之战吗?初涉杏坛的我不知深浅,虽细读教材深钻教参潜心备课,备课的字数却远不能称之为多;字迹嘛,游龙走蛇,有时还涂涂画画,故整体视觉效果远不能称之为美。果然,在学期初的教学督导中老校长语气诚恳却不乏严厉地责怪:“小袁,备课要备详案,尤其是你们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更当如此,看看人家陈老师,都五十好几的人啦,一节课整整备了二张纸呢。”校长提的陈老师是我校的老备课标兵,…  相似文献   

6.
教参,顾名思义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其它学科教师也大致如此)的教学生涯,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教参”领我入门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  相似文献   

7.
笔者一直在“如何上出一堂好课”的困扰中且行且思,也逐渐明白了造成这种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的原因——狭隘的传统备课观指导下的狭隘的备课行为,乃是“罪魁”。在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备课,就是认真研读教参后,从教材分析到教  相似文献   

8.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好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 近年来,笔者在指导教育实习工作中,曾深入到一些学校,感到有些教育师,特别是新教师,他们虽然能做到认真备课。但却重教参、轻教材,在认真阅读、分析处理教材方面缺乏一定的“内功”,往往在对教材并不十分掌握的情况下,就忙于写教学计划,匆匆上课,因此对他们必须给予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备课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备课的过程主要是精心阅读、深入分析教材的过程,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过  相似文献   

9.
常听到有的语文教师抱怨:“今天上课,大部分的学生简直就像呆头鹅,提问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听了这些抱怨之后陷于沉思,不可否认有的学生素质有些问题,但这些老师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自身呢?学生的知识多元化了,有些教师却停步不前,没有与时俱进;长期以来,部分老师的备课只依据旧的教参教案和固定的模式,因循守旧,没有改变,在备课中忽略了对新人选课文的解读,忽略了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去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只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生,这样的老师,怎会得到学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1.
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 提,也是教师自身学习、提高和完善的重要过程。在备课活动中,“备教材”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该如何“备教材”,使英语教学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参与并合作,  相似文献   

12.
洗河     
我家门口有一条河,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爸爸经常在那儿钓鱼,妈妈也常在那儿洗衣物。可是,周末我起床时,竟然发现河水没了,露出黑乎乎的河床,全是垃圾和淤泥。我疑惑不解地问:“爸爸,为什么河水没了?”“你没看见那些垃圾和淤泥吗?河变脏了,工人正准备清理河道呢。”爸爸回答。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望着“脏河”,只听爸爸长叹一口气,自言自语:“这都怪人们平时把垃圾往河里扔,河水被污染了……”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无论听课还是与老师座谈,我们都会觉察出部分教师在使用“教参”中还存在着问题。有些教师的备课,基本就是在照抄“教参”的解题、作  相似文献   

14.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总是奉教材、教参为圣经,即使觉得教材或教参有什么不妥,也不敢随意篡改,老老实实按教参的内容备课、讲解。  相似文献   

15.
古人道:“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师的教学中,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和前提,必须非常重视备课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备好政治课呢?根据多年来的政治课教学实践,我认为,备课工作必须抓“三层次”和“两设计。” 首先谈“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期备课,即一学期的总备课,这必须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先把全部教材至少阅读两遍,通晓教材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作为课文的文本具有标准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设”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的解读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按照教科书和教参的既定方针办。新的语文课程强调由忠实执行走向自主创生,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用教材教”还需不需要教好教材呢?教什么,怎么教呢?面对这些当前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许多教师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因此步入种种误区。误区之一:喧宾夺主——游离目标盲目拓展[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白鹭》(苏教版第十二册)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交…  相似文献   

17.
在处理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阅读训练”第二题时,发现学生的回答与《教参》大相径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学生错了,还是《教参》错了?值得思考和研究。 该题是这样设计的: 下面两段话,都是概括说明鸽子的“千里回巢”特征的,但文字却不相同,请读后仔细想想,这是为什么?如果向小学生介绍鸽子时宜采用哪一段?这又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是教材编写者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各册教学内容、编写意图,掌握教材精神和教学要求进行备课而编写的教学工具书之一。实践告诉我们,认真阅读、合理使用教参有利于提高备课、上课的质量。然而,调查发现能认真阅读教参,充分发挥教参在教学中作用的教师一般仅占教师总数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常规备课讲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主要针对的是某单元的某篇文章,重点在教师如何去“教”,体现的是“教师中心”;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点在教师要“变”——由教材的执行者变为教材的合作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参,从而有效地使用教材,提高师生的教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有机会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很受启发,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怎样备课.我发现有些老师备课,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熟悉教材,吃透“两头”,精心设计教法上,而是花在写教案上.有些语文教师一学期要写四、五本教案,一课书也要备它十多页,但从内容来看,绝大多数是照抄教学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