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金融流通和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也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剩余价值"还具有存在的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2.
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经济,决定条件是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因而客观地存在剩余价值。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的问题,长期以来是个禁区。我国所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是把剩余价值与剥削联系在一起的,谈剩余价值必言剥削,似乎剥削关系是由剩余价值带来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由此就形成了这样的固定观念,剩余价值是私有制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绝对不存在剩余价值的。我觉得这种认识不够全面,没有很好地把握和领会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域中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的范畴。为此,冒昧地谈点粗浅的体会,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经济理论界。  相似文献   

4.
王文臣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发表了《剩余价值仍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范畴》(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他论证的逻辑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共有的概念;→剩余价值本身、“剩余价值一般”并没有剥削;→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范畴的存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剩余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范畴。(参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对王文所持论据和结论,未敢苟同,谈谈个人看法以商榷。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剩余价值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建立,我们多数同志感觉到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但都不敢冲破禁区,使用这一概念,而用“共有价值”、“剩余产品价值”、“价值剩余”、“净余价值”等概念来代替“剩余价值”。有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时也不自然地使用了剩余价值概念。但至今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剩余价值的一系列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一、市场经济效益原则的内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转所围绕的轴心,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①;资本(其人格化是资本所有者)所关心的就是剩余价值同资本价值的比较即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这里提出了资本效益原则: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过去长时期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教条式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受“左”的思想影响,资本和剩余价值被看作资本主义经济特有范畴,社会主义经济中决无它们存在的余地,资本效益原则当然也就只作用于资…  相似文献   

7.
近一、二年来,经济学界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而且应该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概念,理由是“不在其名,而求其实”。说“资本不一定必然与剥削相联系,关键在于资本归谁所有”,“剩余价值从原始公社末期产生以来,一直存在。关键在于谁占有”。另有些人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是扩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当然也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存在不存在、好不好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经济范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有共同“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学术界在讨论社会资本主义问题时,出现了“剩余价值社会化”这一概念。他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主要有两个论据: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股权分散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也能“获得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二是福利国家制度的出现,“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共享剩余价值”。下面我想就这两个“论据”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其表现形态是各异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资本一样,剩余价值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中,它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承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扩展劳动外延而将用户消费活动纳入“数字劳动”范畴,或简单否认用户消费活动的劳动属性,抑或认为一切“数字劳动”均具有生产性,都不是认识“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的正确路径。我们有必要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剖析。基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一般(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和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构成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的区分,可以得知:用户消费活动虽然构成数字资本的增殖条件,但不是劳动(从而不是生产劳动);投入流通领域的数字劳动是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参与物质生产的数字劳动是生产劳动。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理解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通用的经济范畴宋涛早在80年代,有的同志在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着剩余价值的生产,近来有的同志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通用的两个经济范畴。我不同意把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两个经济范畴搬...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教学中,常常容易把“带来”,“生产”、“创造”剩余价值这几个近似而含义不同的用语混同使用。目前公开发行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以致在揭示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上造成一些逻辑上的混乱。例如在几本公开发行的教材和名词解释中,前面刚讲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后面又讲“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带来的”。有的教材则写道:“剩余价值是由  相似文献   

13.
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定义宽泛,附加了不必要的内容,造成了对剩余价值和剥削二者关系的误导,障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剩余价值的正确认识。应该对剩余价值的内涵准确定位,重新认识剩余价值和剥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卓炯同志在《也谈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一文中说:“我们这些年来之所以经济效益不高,就是不重视 m,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并和剥削等同起来。”又说:“我们的一些同志硬是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因而模糊了经济效益。”我们认为,卓炯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经济范畴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反映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相似文献   

15.
剩余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奥秘。中师经济常识课本清晰明确地讲道:“超过必要劳动的界限而延长了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如“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剩余劳动和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有何不同?”等问题。为此,本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剩余劳动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一、资本主义剩余劳动与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一致性分析和比较两种剩余劳动,有一个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列宁说过,“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只有揭露剩余价值的秘密,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才能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个讲题,就是要学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我们讲好这个讲题,对学生学好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其它  相似文献   

17.
对混合经济中剩余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玲 《铜仁学院学报》2004,6(3):32-33,37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但不能完全用它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混合经济形式。混合经济中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的分配方式,所以并不能否认混合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存在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认为,资本范畴以及同它相联的剩余价值、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等范畴,反映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是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对社会主义不适用。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商品经济历史性的论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认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任何社会始终存在。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也必然存在,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变了,它体现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建国方略前后变化很大,在外交上,从“一边倒”到“两个中间地带”再到“立足第三世界”;对待发展资本主义政策、同西方经济交往政策存在从肯定到否定的反复性;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存在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变迁。从内在动因上看,都是围绕两个价值目标展开的——“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观点认为: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其实,社会主义从空想变科学的问题,应当包括两个方面或层次;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立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成的问题。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俄国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方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