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韩立娟 《中国德育》2007,2(7):55-56
中国自古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目标、以“大道”和“王道”为理想,要求为政者进行德政、德教的德治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了台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有其深远的文化根基,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概括和理论提升。分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可以探寻出“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任何时代和社会的统治或执政阶级无不十分重视其官吏的“德治”建设,区别只在于对“德治”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对具体概念有不同的提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五个把握”上下大力气,正确把握“德”的内涵,确保“德治”建设的先进性;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德治”建设的针对性;正确把握用人导向,提高“德治”建设的实效性,正确把握主导因素,提高“德治”建设的自觉性,正确把握责任体系,增强“德治”建设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论“德治”思想指导下的校园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城 《教书育人》2001,(14):18-1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领会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并用来指导我们学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德治”———思想政治工作“解惑”的思想武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就是使我们的大学校园充满各种各样的困惑。一…  相似文献   

6.
读孙昌武同志所著《柳宗元传论》,深感该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新的综合,用力辛勤,值得肯定。但该书有的见解似乎是对原文的理解出现了差错,因而作了一些文不对题的阐述。如该书第八章《坚持理论斗争》中关于“生人之意”的提法即是一例。孙昌武同志在该书第二六一页写道:柳宗元“写作了《贞符》、《封建论》等理论著作,总结了他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种以‘生人之意’为动力的历史发展观。”并以“生人之意”作为论点,用了十多页的篇幅具体论证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问渊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继承儒家传统的治国安邦思想,形成了以正君心、行仁政、倡德治、崇教化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论体系。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对朱熹倍加推崇,以朱熹的治国理论为立国纲领和指南,为清朝统治出现持续百余年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康乾盛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杨德贵 《天中学刊》2001,16(4):45-47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胡“好佛”的一面,晚年由于仁途坎坷,使其“好佛”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他并不佞佛,而是由于“济儒”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他写下了相当数量的“禅理诗”,以空寂的“禅境”来寄托苦闷的心情。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一生以宣扬、实践“大中之道”为己任。他的思想博大精深,突出了改革这一主线。他主张“天人相分”,认为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倡“德治”,贯彻法制;改革吏治,“吏为民役”,提出“民利民自利”的主张:构建至善至美的和谐社会。他的人格力量体现在追求理想、坚韧不拔;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珍惜友谊、忠信真诚;勤政为民、为官清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正标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27-29,38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 ,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 ,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 ,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既是基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提出的重大治国方略,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合理因素的批判性继承,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搞清楚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及其启示,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掌握当代中国实施“以德治国”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华之一的“德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治和法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应注重研究落实以德治国的途径、方法、目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赵炎  丛培波 《山东教育》2005,(11):36-37
2002年1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冶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德”冶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冶,强调的是道德感化。封建统冶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需要,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等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汲取其合理成分,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由于本身“明道”思想的困惑,晚期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一方面以鲜明的情感为本位的理论特色,营构了晚期颇具特色的“快意累累”的抒情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儒学情怀的惯常作用,文学创作的内敛的气质也颇浓,这是柳宗元晚期诗与文的风格大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这一理论来源,不应谊把今天的“以德治国”看成只是对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老子的德治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德治思想经济的核心,“小国寡民”是老子德治经济的理想蓝图,老子所强调的按客观规律从事经济活动以及人的快乐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包含有丰富的治国之道,其主题是“德治”和“仁政”,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高瞻远嘱,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的“德治”观。这是在我党实施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效的基础上,治国思想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小奇同志和江总书记的“德治”思想是我们党在党建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特别是江总书记的“以德治国”方略,内容丰富多样,实践覆盖范围广大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德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德治思想最典范的代表人物,其所推出的一系列的“德治”思想主张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思想,对于我国目前实施的“以德治国”方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