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湘先生是近年来于潇湘坛上较具活力的一位新秀,其富有张力的语言和那灵性十足的诗句奠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方式,他浮游于传统的章法之外,企图进行一种探索性的写作。从而,在他的写作实践中常常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定势,使话语由熟稔而陌生,由陌生而跳荡。  相似文献   

2.
"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构式。在句法上,描摹性副词"忽"前后呼应,"忽A"和"忽B"并列对举,AB可以为名词、方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经过概念整合,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表达两种情况瞬时交替出现,衍生出没有规律、不稳定或富有变化等意义。该构式在表意上、节律上和语体上都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释“忽”     
“忽”有“偶”义 ,可翻译为“偶然”、“恰巧” ,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4.
忽辛是元朝回族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三子。他继其父兄之后出任云南行省右法(第一副省长),主持全省军政事务。面临云南宗王努力膨胀,行省权力削弱的复杂局面,他不避权势,废除弊政,坚持云南的改革和建设,巩固了上政权,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宾服了邻邦,维护了云南的安定局面,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个杰出的回族政治家,改革家。  相似文献   

5.
西域少数民族诗人不忽木与其子回回、巎巎都是元朝一代名臣。他们以其开阔的胸襟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滋养,不仅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而且还娴熟地运用汉文进行创作,在诗歌、书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密切了西域少数民族与祖国大家庭血肉相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灵感忽至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这不安可不是什么焦虑与担心,而是有种兴致在暗暗鼓动.缘何有此兴奋我并不知道。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月元日。这一日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相似文献   

7.
潘志刚 《家教指南》2011,(1):112-116
"忽"及以它为语素构成的一些复合词,在敦煌变文中有时用作假设连词。"忽"作假设连词在中古已产生,是副词用法的进一步语法化。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忽"作假设连词是"或"的同音假借字,情况并非如此。"忽若"、"忽如"、"忽其"用作假设连词是通过同义复合而形成的复合词。"忽然"、"忽尔"、"忽而"是"忽"加词缀构成的复合词,它们由于受到"忽"、"忽若"、"忽如"、"忽其"作假设连词的类推作用而产生出相同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6回用了“忽刺巴儿的”一词。该书脚注:“忽刺巴儿的——无端地、凭空地。”这个注解值得商榷。为便于理解,现将有关原文引在下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当今高等师范学院声乐教育中对学生只注重音量、音域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内心情感抒发的问题的探讨,提出情感抒发是歌曲的出发点、目的,在声乐教育中必须坚持以抒情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  相似文献   

10.
王维《观猎》中的"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诗,诸多唐诗注本中对其中"忽"和"还"两字或不涉及,或只在译文中使用了迅速、疾速等词语,而对"忽"和"还"本身的含义不做任何解释。笔者查找了权威辞书,认为"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诗应译为:刚刚从新丰市闪过,随即就回到了细柳营中。  相似文献   

11.
不忽木等人在奏章中阐明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地位,重视优选教师和学生,并且涉及教育管理方法、学生出路以及教育的最终目的等。忽必烈接受了他们的思想,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元朝逐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普通教育体系,提高了各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量人材。  相似文献   

12.
唐制胡琴小忽雷、大忽雷的传奇性流传,促成了孔尚任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的问世,也诱发了<大忽雷>杂剧的创作.结合新发现的刘喜海所撰<小忽雷记>和顾彩寄居孔府、投奔容美土司的经历分析,<大忽雷>的作者当为顾彩.<大忽雷>与<小忽雷>虽然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怀才不遇之叹.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8,(3):49-50
史铁生这个作家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不少版本的教材都收了他的作品。但史铁生的文章并不好懂,因为他总是在疏淡的文字下蕴涵着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故乡的胡同》是史铁生写作于1993年的散文名篇,同样,他用细腻而沉重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追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快地走近史铁生、理解他的文章呢?嘉定区第二中学的孟琰玲老师为我们指点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阿翔的写作愈来愈宽广,这一定是源于他对人世和诗歌的体验愈来愈深邃。失去一种感官的灵敏,"遇见"和"洞见"的体验方式反而使他更加剧了对传统诗歌创作方式的狐疑与颠覆。把实实在在的排斥在外,把想象的和巧妙关联视为一种终极的景象,似乎已成为一种写作的必须。也正因为此,他的诗歌在修辞与风格上才显得更加"壮观",以至于成为了当代诗坛上一帧迥异于众的风景。阿翔的诗常常即景即事而  相似文献   

15.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6.
陈琳 《考试周刊》2010,(36):72-73
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谁也不陌生,它展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侧重于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便是很典型的代表.他的写作观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但并非是弗氏理论的简单图解,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在小说中还充分体现出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对现实的控诉与鞭挞.  相似文献   

18.
当史铁生由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形而上的写作。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时.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作上因形而上的思考而采取“主题先行”.他的这种手法有别于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主题先行”.是一种“意在笔先”的“主题先行”;另一方面作品的风格达观而平和.这源于作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主要的源于作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一位伟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和极有个性的新闻记者。他在长期的新闻写作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被称为"海明威式的新闻"或"反式新闻",他的行文反映了他当时摆脱传统新闻写作的套路,大胆运用文学技巧,敢于展示个性及他追求写作效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在汉沽文学中滋养而成的李子胜来说,写小说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将他朴素扎实的生活经验进行美学转化的"活田"。迄今为止,他孜孜于创作以盐工和渔家生活为主体的"百里滩系列",这已经成为了他独特的标识,并且得到了文坛的认可。这种写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长期以来的"乡土/城市"二分法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和方式。由于它们所涉及的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其新鲜感和陌生感毋庸置疑。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