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一时为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合现在计时单位的两个小时。子时,从夜间11时起,到凌晨1时止。余此类推。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现在的14分24秒。戏剧中常用到的“午时三刻”,即在中午12时到下  相似文献   

2.
阅读古代典籍时,常常碰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慨念如《水价》第四十回中,就写了江州知府蔡九要于“午时三刻”处决宋江和戴宗,梁山好汉劫法场的故事。那末,‘今时三刻”究竟相当于现代的什么时间?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记时活,有一种是用十二地支表示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即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一昼夜分为二一I一四小时。如“子时”相当于今天的23点至凌晨1点之间,“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之间,“午时”相当于11点至13点之间,等等。可是,“午时三…  相似文献   

3.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序,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丑时,依此类推。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因此“倾刻”指很短的时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计时单位是时、刻、更、点。时,时辰。古人把一昼夜等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从夜间十一点起,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为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相似文献   

5.
时刻更鼓点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常用以表示时间。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  相似文献   

6.
时辰与小时     
《青海教育》2008,(5):63-63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一个时辰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时辰不用数字表示,而是使用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名称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古代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如“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分别从“子时”、“午时”衍生出来的;“晨”字也与辰时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制计时法包括以下两种: 一、天色计时法“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此四句中,加点的“鸡鸣”、“黄昏”、“人定”三词,就是运用的天色计时法。天色计时法,是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化分为12个时辰的一种计时法。其时段划分的具体顺序及与现代时间的关  相似文献   

8.
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在处决犯人时,那些朝廷命官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当犯人被押送到法场时,如果时辰不到"午时三刻",还得等,等时辰一到才开刀问斩。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其实这是有一定讲究的。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2,(11):52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常常会有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那么,古人为何要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呢?原来,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地面上阴影最短,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辰。依古人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  相似文献   

10.
“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也叫五更.十二时辰按十二地支划分,一个时辰,占现代计时法的两个小时.“三更半夜”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不能不说说宋朝的夜生活了.宋朝的夜生活是自由和开放的,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些都为“三更半夜”一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古人根据太阳的出没、天色的变化和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将一昼夜分成若干时段,并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名称,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称说形式,这就是一日之内的时间词。说到一日之内的时间词,最主要的应该是十二时辰。所谓“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一个时辰合于现在的两小时。《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这“半个时辰”就等于现今的一小时。“时辰”又单称“时”,例如赵翼《陔余丛考》卷34说古人“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用十二地支来称说十二时辰,始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到了近代,又将每个时辰细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把60分钟说成一个“小时”,这好像是丝毫不成问题的。但是许多人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叫“小时”?那有没有“大时”呢? 其实,的确有“大时”,而且我们现在的“小时”就是相对“大时”而言的。中国古代人把一昼夜,即24小时分成12个时辰,用地支12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来计数12个时辰。而每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当时没有“小时”的概念,所以只叫“时辰”,简称“时”。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外国的时钟传到中国。外国的一时,并不等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时辰,而恰好是中国一个时辰的一半。因为他们把24个小时24等分,不像中国是把一昼夜12等分。  相似文献   

13.
时间问答ABC     
问:什么是“时辰”?答: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1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问:“小时”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大时”呢?答:钟表从欧洲传入中国后,人们把1个钟点叫做“小时”,又把1个时辰叫做“大时”。现在,我们习惯用小时来计算时间,“大时”的叫法已经自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那么,行刑与“午时三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相似文献   

15.
大家好!上一期,国学宝贝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传统历法和节气的小常识。这期我再给大家讲一讲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古代的计时单位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时、刻、更、点。"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十二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北宋时开始将每  相似文献   

16.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这是宋代杰出文学家苏轼《春宵》中的诗句,句中的“一刻”是“一忽儿”的意思。但“一刻”究竟指多长时间?刻,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昼夜定为一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黄昏”、“人定”如何理解,这应从我国古代的记时方法来考虑。我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牛,已时;日牛,午时;日昳,未时;日入,酉时;黄昏,戍时;人定,亥时。每个时辰又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如夜半子时,就相当于现在前一日的二十三点至次日的一点;日中午时,就相当于十一点到  相似文献   

18.
观察针刺得气速度与时辰变化规律的关系,探究针刺得气与时辰,性别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胃经腧穴在不同时辰得气速度的研究,探寻得气速度与子午流注时辰的相关性,从而寻找最佳的治疗时间。方法:将40名志愿者分别在辰时(7:00—9:00)、午时(11:00—13:00)、酉时(17:00—19:00)针刺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三个穴位,记录得气所需时间,然后将三个时辰的得气时间进行自身对照。用三位小数点的秒表进行计时、用时间长短判断得气速度。结果:午时得气明显快于辰时、酉时(P<0.01)。男生得气明显快于女生(P<0.01)。丰隆得气时间明显快于足三里、上巨虚(P<0.01)。三组在得气时间数值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得气速度与时辰、性别(机能状态)、穴位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正>计时的方法分为“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12时计时法”是人们习惯上的一种计时方法,就是把1日按照两个12小时来计时,即几点就是几时,再在数字前写上“上午”“下午”或“晚上”等,以区分时间段,避免发生混淆。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一文的开头有这么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口——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关于“三更四点”究竟是什么时间,课文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也没有补充说明,学生自然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加以说明。 “三更四点”本是古时的一种计时说法。古时分一昼为“十二时”,每一时(时辰)约两个小时。“十二时”的名称及相当于现代的时间分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