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南后黎时期的《国朝刑律》与大明王朝的《大明律》是中越古代时期非常重要的两部法典。经过考证,明黎两朝的两部法律都有比较多的与反腐惩贪相关的内容。其中,《大明律》有95条,《国朝刑律》有76条。将《国朝刑律》与《大明律》中反贪条例做比较研究,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样的比较,希望能够对两国古代时期反贪立法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单项选择题1.明朝时专管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是A.户部、转运使B.工部、布政使C.户部、布政使D.吏部、按察使2.关于《大明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制定于明太祖统治期间B.内容增加了经济立法C.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D.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3.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五经指的是A.《诗》《书》《礼》《论语》《春秋》B.《春秋》《易》《论语》《书》《诗》C.《易》《诗》《书》《孟子》《礼》D.《诗》《书》《礼》《易》《春秋》4.明朝北京城由里到外的顺序是A.紫禁城、皇城、宫城B.宫城、皇城、京城C.皇城、…  相似文献   

3.
张帆 《现代语文》2005,(12):45-45
“十恶”最早出现在北朝时的《北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4.
《七音略》的“重中轻”、“轻中重”两图长期以来得不到合理解释和统一意见。通过对两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七音略》所注“轻中重”是指该图主要是合口字,即“轻”,有少量的开口字,即“重”;而“重中轻”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开口字,即“重”,有少量的合口字,即“轻”。从今音看,“重、轻”分别和“开、合”对应。我们可以推测,在《七音略》写作的当时可能读音已经发生了倾向于今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晓庄 《天中学刊》2005,20(1):31-35
《大明律》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通了体例,调整了刑名,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注重了经济立法,在体例上表现了各部门法的相对独立性,并扩大了民法的范围,同时在“礼”与“法”的结合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立法语体的规范化是指语体风格的平正、明决、老道、典雅。作为立法语体,成熟期是隋唐,而真正规范化的当属明清。《大明律》的言语表意非常明晰确定,也很显露,无隐喻无象征,这正是立法语体规范化的属性之一。《大清律例》语体风格虽与明律比较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性:既有《大明律》的洁净利落、简易平实的特点,也有自己雅致蕴藉的个性,真正成就了非常规范的立法语体。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六章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引用了这样一则史料:史载朱元璋的法治思想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这是朱元璋对其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火文(建文帝)传授统治要旨时讲的一段话。刑罚世轻世重制度,是我国古代适用刑罚的一项重要制度。西周统治者最早提出了“刑罚世轻世重”的主张,即刑罚的轻重要根据时势的需要来确定,必须对具体情况作有差异的处置;并进一步提出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新建的邦国、秩序正常的邦…  相似文献   

8.
徐晓庄 《天中学刊》2006,21(3):50-53
自首制度是中华法系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首”在先秦典籍中已出现,到唐代开始成熟并形成制度。《大明律》的颁布标志着明代的自首制度已经完善。明代的自首制度不仅代表了中华法系自首制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为今天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学界围绕《人间词话》展开了多角度、多层面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作品整理辑佚、境界说、具体作家评论、与西方哲学之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适》中品评了各个时代的词作,其词论明显透露出“重北宋轻南宋”的思想倾向。他的这种思想倾向主要与清代南北宋词之争和自身词学主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代的商人是如何“重利轻别离”的呢?  相似文献   

11.
人常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可要是认真说起来。“鹅毛”之礼,着实不轻呢!  相似文献   

1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李林林 《语文知识》2011,(4):103-104
本文对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参照其研究方法从形声字、古人读音、古反切和三十字母四个方面分析了《说文解字》中的唇音,最终得出结论:轻重唇音在唐末仍是不分的。  相似文献   

14.
生命之轻     
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我一直以为在轻与重的对立中,轻为正,重为负。可是,我读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时才发现,生命不能没有重量。生命的轻与重不是绝对的。首先,生命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重量,其轻重需要用别的方式衡量。其次,一个人生命的轻重,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我们看来,亲人的生命是沉重的,每个亲人的离世对我们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陌生人的生  相似文献   

15.
《词律订》是戈载的论律之作,惜已散佚。《词律订》一书是否完成在清代即存有不少争议。秦巘《词系》引录不少《词律订》内容,依据《词系凡例》推断《词律订》业已完成。《词律订》以订定万树《词律》为主要内容,间论及韵,与《词林正韵》可参互考订。《宋七家词选》是戈载撰写《词律订》过程中编订的,两书可互为补充。对戈载校定《词律》之评价应避免偏颇,既要认识到其贡献,也要察觉其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简要分析,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思想工作”轻“心理工作”;二是重“言传”轻“身教”;三是重“学、考”轻“思、行”,并针对问题的侧重点,借鉴《论语》当中的德育方法提出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法史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律解辩疑》作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作者是明初的何广。但是,检阅该书的作者、版本、体例乃至律文及其引注内容,文章认为多有不合情理处,它并非洪武原刻。文章认为国图本《律解辩疑》是后人的重编重刻本,署名为“何广”实际是杨简或魏铭所编;此重编本出现的时间不是在明初而是在明代的中后期。  相似文献   

18.
义净所译《根有律》反映了唐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对研究汉语词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考释《根有律》中“分布”“痶痪”等词语若干条,以求补词典释义之缺失。  相似文献   

19.
《蒹葭》的美与山水画多有相似之处,它通过画面的远近结合,虚实变化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仑美奂的,充满张力的画卷,在重章叠句的结构中,诗人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一唱三叹,全诗不着一个思字,却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对“伊人”那深深的企慕;全诗不着一愁字,读者却在诗中体会到了那求之不得的无尽的惆怅,可谓是“景外有景”“画外有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蒹葭》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完美意境,它是中国诗歌大画卷中的一幅淡烟轻笼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20.
诸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已经有了大型计算机现代汉语语料库的今天,仍不能彻底从言语实际出发,以致产生了误收或漏收词语或义项、主副条或义项顺序颠倒及释义不当等问题。为此,必须强调"重源轻流"是辞书编纂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