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曾文英 《视听界》2007,(2):52-52
长期以来,各地时政新闻沿袭中央台模式,形成了地方时政新闻与中央台主打新闻“内容类似、形式相近”的局面。因为缺乏自己的特色,造成视听市场的流失。  相似文献   

2.
目前电视专栏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宣传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好形式。它寓教于乐,图文并茂,既有新闻性,又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因而电视专栏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但是一个栏目如果长时间一个面孔,一种格调,一成不变,观众就会厌烦、会失望、会冷落,最终会抛弃你。可以这样说,从中央台到各地方台没有一个名牌栏目是一成不变的。越是名牌栏目,越要不断改版创新,才能永葆其生命力。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电视观众手持遥控器选择频道时,每隔13秒揿一次按钮换一个台,在广州则每隔7秒换一个…  相似文献   

3.
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直到现在,许多地市级电台、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并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陈旧、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空洞、形式创新不足,成为新闻改革中的“瓶颈”。新闻媒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呢?李希光教授说:“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知晓他们与他们自身的最大利益和现实生活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真实情况。”时政新闻只有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尽可能地满足受众享受传媒服务的正当个人利益,才能留住受众。笔者认为,做好时政新闻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4.
姜杉 《青年记者》2016,(26):66-67
随着媒体生态结构的变革,新形势、新格局、新挑战使得主流媒体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如今卫视节目纷纷落地,中央台、省级台频道重重覆盖,地方电视新闻的受众数量和收视率受到多重影响,而地方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发展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政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只有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新闻编排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云彬 《新闻窗》2012,(5):61-62
时政新闻是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民主政治生活以及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报道。作为地方电视台立台之本的时政新闻,在新闻传播中不仅可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也可以在党委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从多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地方时政新闻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看性,一成不变的模式令观众看后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6.
在新常态下,信息爆炸性带来的快速传播性,传播的方便快捷和方式的多样性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主渠道传播的垄断。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里,时政新闻的报道必须注重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必须注重迎合受众的需求,更加全面更加贴切地为受众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系受众,才能综合性地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钟祥电视台是去年6月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正式建立的县级电视台。在这之前,我们经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已经试播了几年。通过几年自办新闻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要搞好县级电视新闻宣传,必须改变“镜头围绕领导转、小台仿照大台办”的套路,一切要从县级台的特点出发,求新、求实、求深、求快,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办好电视新闻节目。一、注重地方性求广求新我们台是在中央台《新闻联播》和省台新闻节目之后播出本地新闻的。看完连续50分钟的中央、省台新闻,观众由于视觉疲劳,很想换换口味,紧接着的县台新闻要  相似文献   

8.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潮流,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因此,面对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冲击,时政新闻要走“主流化”的路子,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必须创新。怎样创新呢?笔者认为,满足受众享受传媒服务的个人利益,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享受传媒服务的个人利益是指个人作为传媒消费者所特有的各种需要以及这些…  相似文献   

9.
刘帝 《视听界》2012,(1):104-105
在网络拉近距离、手机推送信息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强劲的竞争对手,县市级电视台的竞争态势更为严峻,除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还要承受占据各类资源优势(包括新闻资源、受众资源、人力物力资源等)的上级媒体的收视压力。大多数观众收视新闻往往具有自上而下的习惯,如果县市级台时政新闻依然照本宣科,一味照搬中央台、  相似文献   

10.
县级电视媒体民生新闻弱化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庆华 《视听界》2006,(6):97-97
如果仅仅论电视媒体与观众的地理距离,处于最基层的县级台无疑是有优势的。但在最贴近受众、最令观众欢迎的民生新闻上,县级台却是被弱化的。民生新闻突破了上情下达、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的“综合新闻”模式,电视镜头的视角放平,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在电视新闻的传播中,来自百姓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令人遗憾的是,在各大电视台以民生新闻贴近受众的同时,作为最靠近民众的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基本上还是沿袭过去的形式、内容,其贴近程度远远不如地市、省台和央视。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弱化的原因是多重的,笔者试对其作一初探。原…  相似文献   

11.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潮流,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12.
当今电视频道和电视新闻栏目的竞争已经进入高度白热化,对省级电视台与地处省会城市的市级电视台而言,在一个通常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字摆开了省市两级十余个频道(还不算中央台和其他各省的几十个卫星台),竞争现状只能用“惨烈”来形容了。由于我国电视体制的沿袭,中央电视台具有各省级电视台无法比拟的新闻优势与毋庸置疑的权威性(更无需提各市级电视台了),特别是在那些重大时政新闻事件(西方媒体称之为硬新闻)的报道上,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省级电视台就只能与所在省会城市的市级电视台争夺本地新闻源了。经过近些年来的实践,大家也许…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电视节目大量存在着形式上的互相抄袭和雷同。中央台有一个“新闻联播”,每个省就有一个“XX新闻联播”;中央台推出“焦点访谈”,引发了一批省市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类节目,连主持人都是水均益的味儿;中央台的新闻搞直播,全国有多少电视台也搞新闻直播!难怪早两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的电视似乎只有CCTV在搞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紧跟时代潮流.为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其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因此,面对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尤其是民生新闻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黎勇 《青年记者》2006,(19):34-37
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要成为“主流媒体”,必须强化时政新闻等“主流新闻”。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令都市报采编人员头疼的一个问题是:都市报一“时政”,读者就不买报,都市报一“主流”,零售量就下降;而如果不“时政”,不“主流”,都市报又不能令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满意。如何才能踩好都市报时政新闻这块“翘翘板”?  相似文献   

16.
邱建浩 《东南传播》2022,(11):17-19
电视时政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威化形象深入人心,但电视时政新闻在融时代的受众减少,其传播效果也不够理想。在当前形势下,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不断推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融产品,确保电视时政新闻的话语权。本文对电视时政新闻的特点及意义进行了论述;对融时代下电视时政新闻受到的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融时代观众接收新闻信息的特征,提出:电视时政新闻必须与“融”相结合,通过内容、平台、传播等多方面的创新和整合,不断占据舆论主阵地,引导受众思维,增强电视时政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每当我向同行解释“时政新闻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的重要性时,总有人会开玩笑地说:“原来你们是白宫记者”。作为一名专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电视记者,我深刻地体会到,时政记者是一个国家命运与个人经历高度契合的职业,既有荣誉,又有历练,更有责任。一条新闻,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国家形象片。回顾六年来的工作经历,更让我深深感到,只有重塑时政新闻的创新体系,才能让时政新闻报道变得更接地气,更具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不少城市台的同行感叹时政新闻栏目难做,收视率老是上不去,观众总是不喜观看时政新闻栏目。有的城市台见民生类新闻栏目广受当地观众青睐,也将一些民生类内容放到时政栏目中,想用这样的手法来增强时政新闻栏目的吸引力,导致整档时政新闻栏目不伦不类,节目的平衡性被打破,风格难以统一,给人以杂乱无序的感觉,收视率还是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是每个新闻媒体必须着力做好的重要内容,在报纸上,时政新闻都放在最重要的版面,在电视和广播中,时政新闻都放在黄金时间播出。但是,受众在收听或阅读时政新闻时,有味同嚼蜡的感觉,究其原因,是时政新闻记者在采写时政新闻时没有很好地做到新闻的三贴近,使时政新闻让受众感觉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时政新闻只有做到三贴近才能更好地上情下达,发挥好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韩梅 《新闻传播》2009,(6):67-68
长期以来.地市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制约了地方台新闻的发展。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僵硬.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趋同,形式创新不足。而民生新闻由于它贴近老百姓的指导方针,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媒体的接近使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