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特点是团结、胜利、新老交替、奋进。十六大的创新主要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推上一个新境界;确定21世纪头20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纲领,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按照法定程序有组织地平稳地比较圆满地实现了领导班子的新旧交替,在党的民主建设和中国政治文化建设上达到一个新高度;为建设好无产阶级执政党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这是一次圆满完成所负历史使命的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长期探索的问题。“以苏为鉴”的思想正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令天,回顾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学习和研究其内容。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自社会主义来到人世间就一直困扰着社会主义者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作出了自己的科学的回答,并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究竟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却发生在经济文化都比较…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政治模式的改造视角看百年党史,可以清晰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文化的整体价值取向体现在政治领域是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政治共同体模式。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扬弃传统共同体政治模式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阶段,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优化现代共同体模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已经解决温饱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考刘焱198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郑重宣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石书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俄国的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学说从理论变成了现实。192 1年 7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社会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此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就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进行着艰辛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党的八大召开40周年。党的八大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八大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功绩,指出:“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①八大的历史功绩,主要是明确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应该转移,提出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新的方针,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尤其突出强调了为适应党的情况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转移而要加强执政党建设这一重大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发展中受列宁的建党思想影响很大。毛泽东将列宁的建党思想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建党思想,并为如何开展执政党建设作了有益探索。邓小平将列宁、毛泽东的执政党建设思想运用到改革开放中,形成了自己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江泽民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执政党建设思想,为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制定总纲。从列宁建党思想的形成到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提出,遵循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  相似文献   

12.
郎晓鸿 《考试》2003,(3):13-16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大会提出了今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战斗的号角。面对新世纪、面对新形势,高等学校“两课”教师要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要乘党的十六大的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具体讲,就是寓“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于“两课“的教学之中,切实提高“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重要报告。这是一篇创新之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创新精神。本文就如何把握十八大重要精神,对十八大的一些亮点内容,以及报告所蕴含的新表述、新论断、新要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贡献。文章着重指出,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他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历获得的积极理论成果和严重失误教训,都为后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举世瞩目的、透明度很高的大会。特别是大会自始至终贯彻实行的公开性原则获得世人的广泛赞誉,并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历史中,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本文试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恳望指正。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究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没有现成的答案,而苏联等国的模式又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要把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确立这样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关系其民主政治建设的走向,关系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1956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年初,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自己的建设道路,“以苏为鉴”,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初步形成了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1956年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