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口技》一文,原是作为其《秋声诗》的序言,正如作者所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意思是借技艺人和“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即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全文按照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描摹表演情节时的“紧张——安静——紧张”;一条是表现听众情绪的“紧张──平静──紧张”。其间还插入笔者简要的赞语。场景描写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全文围绕“善”来写,形象而逼真地描述…  相似文献   

2.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3.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4.
创读之一:给中央电视台“非常6 1”节目写一封推荐信,介绍“京中有善口技”的“口技表演艺术”,要依据课,用白话写出他表演的场地,表演的道具,表演的方法,表演的神奇,表演的效果。同时,代中央电视台“非常6 1”节目主持人李咏给“京中有善口技”写一封邀请函。  相似文献   

5.
《口技》一文,紧扣"善"字行文布局,真可谓句句写"善",字字写"善"。一善,通过正面描写,强调摹拟声音难度之大,直觉刻画口技者之善1、难度大体现在声音种类多。有犬吠声、妇人惊觉欠伸声、夫呓语声、儿啼声、妇抚儿乳声……全文共摹拟了二十余种声音。足见声音种类之多。2、难度大体现在每种声音非单一的而是复合的,非单纯的是富有情境的。  相似文献   

6.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它们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听”是“说”的前提,是“说”的基础:“说”又是“读”的必要准备阶段:“写”则是听说读能力的语言概括,是听说读综合能力的再现。但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尤为突出的是忽略“说”与“写”的训练。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有意识的将“说”与“写”结合起来,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学完《口技》这一课,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口技节目,每组推荐2—3人,上台表演口技,这样就有模仿火车进站的、有模仿孩子撒娇的,还有国…  相似文献   

7.
《口技》一文紧扣文眼“善”,形象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多变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令人拍案叫绝。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令人称绝——这描摹的艺术不仅指作者对口技表演绘声绘色的描绘,也指作者在描摹中所驾驭的衬托艺术。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扶,绿叶衬花花更红。《口技》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人  相似文献   

8.
王文炎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林嗣环《口技》用简练精确的语言,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地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巧妙地用一“善”字作为“眼”,一字立骨,提纲挈领,使口技表演的“绝世奇技”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9.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下面是他在《口技》一课中的朗读教学片段描述。师《:口技》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表演,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  相似文献   

11.
林嗣环所著《口技》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因此,也可大体估计《口技》应该是在记叙性的文体范畴之列.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文章主体前面有这样的引言:“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从其中的“记叙”一词及“如临其境”一语来看,编者应该是认定这是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12.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听觉所感受到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反应联系特别紧密,它能够迅速诱发人的美感共鸣。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罢,我们一方面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而震撼,另一方面更为作者对声响描写的精彩而赞叹。正是他的捕写把读者从生理的耳朵到心灵的耳朵都给叫醒了,使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是怎样把读者的耳朵叫醒的呢?  相似文献   

13.
口技,在音像艺术十分丰富且又普及的今天,似乎不太引人注目了,但在明清时代乃至新中国初期,却是雅俗共赏、颇受青睐的一种民间艺术,口中能模拟出各种声音,简直和魔术一般,叫人莫名其妙而又兴趣盎然。林嗣环的《口技》极有成效地展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精彩卓越的技艺,令读者惊叹不已。然而,叫人赞叹的不仅是那位民间艺人,更有写下这篇妙文的作者。文章虽短,可学的技巧却不少。一“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更忌平铺直叙,艺术表演也是这样。口技的表演者与《口技》的作者都精通此道,以波澜起伏的结构吸引并振奋了听众和读者。文章开头点明“有善口…  相似文献   

14.
《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个“善歌”与“善教”就是教育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是教师依靠真情实感与人格感召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灵交融的一种艺术;是教师运用知识逻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一种艺术;是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崇尚、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写文章离不开恰当的描写方法,特别是写人的记叙文,除了抓住人物的特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十课《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范文。它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文章主要从表演者和听众这两方落笔,进行深入浅出的描写,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一、对表演者的描写,是正面写“善”,属于正面描写对表演者的描写重在其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相似文献   

16.
教学《口技》一文,总感觉“侧目”一语(整句原文是:客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与前文“伸颈”在文意的衔接上不够自然、顺畅。课文写客人们在听口技表演,不是在看表演,因为表演者在“屏障”里面,是不让人看到的,不同于今天舞台上既听又看的口技表演。  相似文献   

17.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18.
口技 讲授《口技》一文,他在导入时,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口技”——鸡犬相闻。他蹲在讲台桌后面,就像“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样。只听见鸡鸣、犬吠、羊咩、牛哞、猫喵、鸟叫……教室一下沸腾了,大家竞相模仿表演起来,真的出现了“鸡犬相闻”的情景。学生情绪一度高涨之时,他又来了一句:“欲闻口技名家之表演,请读课文《口技》!”  相似文献   

19.
《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对《口技》的评价是:“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口技》这篇文章仅300余字,以声传境,可谓古文中的一支奇葩,那它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