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文训诂是文献本身所舍有的解释形式,在训诂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从训诂用语、训诂方法和训诂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尸子》正文中的训诂特点,总结规则.阐明条例,探求《尸子》正文训诂对训诂学的发展完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尸子》为先秦重要典籍,至南宋全书散佚,幸赖后人载录并辑佚,才得略以窥其大概。有关尸子的现存资料甚少,给《尸子》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尸子》的作者、生卒年、成书年代等问题,虽是研究之前提,然亦众说纷纭。从《尸子》文本本身、目录学著录、文化思想等路径,综合诸家前人研究考察,《尸子》一书当为战国后期的尸佼逃入蜀国之后创作的杂家著作。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中的宇宙起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评论《淮南子》中可以看作总论的一段文字的基础上,从宇宙起源、物质演化两方面对《淮南子》宇宙起源思想作了剖析:引用《淮南子·傲真训》的文字对“总论”提到的几个宇宙演化图景进行倒叙式解释,井得出一个《淮南子》宇宙演化次序的示意图;仍然引用《傲真训》文字对“总论”提到的物质起源猜想进行解释,并与近现代物理学成就加以对照。文章最后从三方面对比研究了《淮南子》与西方宇宙观念的高下。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刘安是徐州历史上第一位著书立说的人。它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文化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是汉代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其体系庞大而系统,表现出汉人的宏伟气魄。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以这明清,其所富含的逻辑思想一如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繁星闪烁,虽然不很系统,但涉及到的逻辑问题,透彻明了,博大精深。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其逻辑思想:一、《淮南子》及其作者。二、《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一)《淮南子》论“道”的概念;(二)《淮南子》的名实观;(三)《淮南子》的推类思想;(四)《淮南子》对多难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尸语故事》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妻"这一独特的婚姻形态在不同流传地域的不同版本中都有所反映。所以除了生存环境的这一普遍认知原因外,还可以从"性别失衡"论、对生理的错误认识、对血缘和伦理的不同态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尸子》为先秦重要典籍,至南宋全书散佚,幸后人载录并辑佚,才得窥其大概。前贤时人认为现存《尸子》为伪书,给《尸子》研究带来许多困难。综合诸家的研究,立足《尸子》文本考证《尸子》确为先秦典籍,并非伪书。  相似文献   

7.
寇志强 《文教资料》2014,(30):39-40
《尸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篇”,此书曾在南宋时期亡佚,至清代方被辑佚成书。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伪及思想上,而新时期学者则扩展到语言词汇、训诂、辑本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提起《劝学篇》,一般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荀子所著。殊不知,在中国历史上,《劝学篇》不止一篇,而作者也并非只有一人。战国时期尸佼著的《尸子》中就有《劝学》篇。《尸子》一书虽已遗失,但唐代魏征等人编辑的《群书治要》第三十六卷还辑录有十三篇,  相似文献   

9.
《诸子》是《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的重要篇章,主要对诸子中十家的思想和著作进行了评析。《诸子》主要从总体性质、文体论和思想理论三方面反映出了刘勰的子学观:以思想性为根本性质,以多样性为显著特征,以杂说为诸子文体特征,在尊儒的基础上推崇子学的独立位置和"离经"思想。  相似文献   

10.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汉字中的指事字数量较少。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列出了125个指事字,并将这些指事字分为纯指事字、象形兼指事字、会意兼指事字、形声兼指事字四类。但其目录所列的一部分指事字与正文所释有相悖之处,我们将把这些指事字分别罗列,加以整理,并对其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13.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的文学观,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刘勰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自然"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发生、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风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钟嵘《诗品》则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并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胡适以"科学方法论"的倡导者自居,对五四以后勃兴而起的疑古思潮影响巨大.胡适由治诸子学入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理,以此实践了他的方法论并使之系统化.至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胡适对"疑古"渐生疑窦,而对其所倡方法论加以反思.从对胡适所治诸子学的前后变化中,恰能看出胡适疑古学本身的嬗变及疑古派分化的某种端倪.  相似文献   

15.
清初浙江西泠"蕉园诗社"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然而现今学术界关于"蕉园诗社"成立时间、主要人物、存续时间等问题的认知,存在诸多分歧和疑问。事实上,"蕉园诗社"的成立时间大约为1665年。"蕉园七子"和"蕉园五子",分别为"蕉园诗社"前、后期的主要成员。"蕉园七子"的活动时间大约自1665年开始,至1669年结束,前后5年。"蕉园五子"的活动时间自1676年开始;1689年前后,"蕉园诗社"因"蕉园五子"的文学活动而达至其鼎盛时期;至1698年,"蕉园五子"因领袖人物徐灿的逝世而解体。与此同时,"蕉园诗社"亦随"蕉园五子"的解体而解散。因此,"蕉园诗社"前后存续时间为34年。  相似文献   

16.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17.
林希逸是南宋庄学家,他的《庄子口义》是宋代庄学的代表作。作为儒学阵营中的一位理学家,他阐释《庄子》除了以儒解庄的特点外,又一个突出特色是以禅解庄。林希逸以禅解庄是在宋代佛教儒学化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学术背景下进行的。他别具慧眼地找到了庄子与禅的契合点,使读者从这一角度,对《庄子)有更深的理解与领悟。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左传》“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虽然都是史家对所录历史的感悟与看法,但二者在策略、主旨、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太史公曰”对“君子曰”评论模式的突破,对我国史论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