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学是20世纪的世界显学。敦煌学以其广博的资料,哺育了一代代学人。敦煌学界繁星点点,不同学界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闪烁着璀璨的光芒。高启安先生以"敦煌饮食文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从而为敦煌学研究开垦出一块新领域,拓宽了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其相关敦煌饮食文化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郑阿财 《家教指南》2016,(3):132-140
黄永武先生是敦煌学界较为特殊的一位学者,既在文学创作上,以独树一格的优雅风貌而称著文坛;又在小学、经学、中国诗学等诸多学术研究上有所成就。尤以中国诗学的研究成果最为卓著,学林共称。他在敦煌学方面也是贡献良多,特别是在敦煌文献的编纂与敦煌唐诗的研究上,更是影响深远。文章介绍其学术简历,藉以彰显其学术背景,论述其总体学术成果与特色;说明其对敦煌文献编纂工作的贡献,析论其在敦煌唐诗研究的重要成就,以及其他有关敦煌文献丛考的具体呈现;并附录黄永武先生敦煌学研究论著集目,以供学界完整之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这次敦煌学研究动态暨《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及时把握敦煌学研究动态,引领敦煌学走向,是《敦煌研究》作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重要任务。依个人理解,近十多年来的敦煌学研究,大致出现了以下几方面新的趋向:(一)敦煌学研究外延的扩大,过去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及敦煌石窟,现在,将敦煌出土汉简纳入敦煌学研究的视野,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二)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书面世后,改变了国外汉学的研究面貌,对文书中大量佛教文献的研究,是敦煌学与汉学研究的特色。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兼及探讨国外敦煌学与敦煌佛教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回鹘是敦煌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古代民族之一,其历史活动上通隋唐,下贯宋元,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裕固族的东迁,不仅以瓜沙为中心建立了沙州回鹘政权,而且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沙州回鹘洞窟,为裕固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回鹘与敦煌》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敦煌回鹘的来龙去脉与历史文化情况,堪称回鹘学、裕固学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对敦煌学与故宫学进行比较与思考,重点从敦煌学与故宫学的研究对象、内涵之比较、学术历程回顾、前景展望及设想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敦煌学与故宫学皆是高度综合性的学问,以大型建筑群作为承载空间,研究对象中均有数量巨大的艺术品、文物及独树一帜的文献。二者的研究历程都肇始于20世纪初国宝文物、文献的流散以及外国学者的抢先研究,激发了中国有识之士奋起直追的意愿;经过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努力,建立起中国学界自己的研究队伍,并最终成立了专门研究和保护敦煌石窟与故宫的学术机构,遂将敦煌学与故宫学的研究一直引领至今。展望敦煌学与故宫学前景,故宫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故而应当从中国文化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和发展敦煌学与故宫学。此外,还应加强基础研究与综合研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普及。  相似文献   

7.
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出土了约五万卷敦煌遗书,这一堪称中国中古代的“百科全书”发现后,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进而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仔细回顾一下敦煌学研究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敦煌学研究虽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且成果累累,但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敦煌学的专著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正基于此,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刘进宝同志,继《敦煌学论著目录》之后,又撰成了一部研究敦煌学的力作——《敦煌学述论》(以下简称《述论》)。《述论》全书30万言,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献由于较少受到精英知识阶层的人为筛选,伴随"眼光向下"观念在史界被广为接受,其学术价值得以被深度发掘,医药、占卜、名物、地域社会、日常生活等课题为敦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敦煌文献的研究还有哪些有待拓展的空间?如何实现敦煌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在我看来,尝试敦煌学与博物学、写本文化研究的交汇,置于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制度、礼俗与社会的整体观照之中,以之为把握"时代格"的基本历史脉络,追寻其变迁的轨迹与深层波澜,重绘"世界图式中的中古中国"的多面异相,  相似文献   

9.
陈垣先生是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的世界级学者。他在"发见时代",勇于利用敦煌所出新材料,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引领学术研究新潮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敦煌劫余录》、《跋西凉户籍残卷》和《摩尼教入中国考》,就是陈垣先生利用敦煌新材料以研求问题的代表作。尤其是《敦煌劫余录》,更是敦煌学研究不可或缺之工具。他对于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实具有奠基和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四篇有关敦煌学的书序,对敦煌美术史、佛教文献和图像、胡语文书、敦煌学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回顾,指出这些著作代表了敦煌学的拓展,并根据相关新书的内容,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敦煌学”一词,一般都认为是陈寅恪于1930年首先提出的,后来发现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使用“敦煌学”的材料。从敦煌学的发展、影响、实际效果和“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过程来看,说陈寅恪是“敦煌学”的首创者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正视的是,在陈寅恪之前,石滨纯太郎已经使用了“敦煌学”一词。因而有必要探讨敦煌学出现的背景,即当时国际学术的潮流是东方学,而东方学又是在西方对东方的侵略或占领下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具有殖民主义的成分。虽然东方学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敦煌学也是在西方殖民背景下提出的,但不能因为提出的背景而否认其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00年6月22日是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研究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国内外敦煌学研究者七十余人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借此机会,我们课题组访问了几位与会学者,请他们谈一谈敦煌学研究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影响、近20年来敦煌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等问题.这三位学者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和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郝春文.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发现于1900年,从此揭开了敦煌学研究的序幕,中国20世纪敦煌学的研究可以分为萌芽、发展、深入、繁盛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特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对敦煌遗书的收集和整理,并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主要成就有文献的整理编目,文学的研究和艺术研究;深入阶段是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除将第二阶段的研究引向深入之外,在语言学方面、社会经济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繁盛阶段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除涵盖以上的研究外,还进行了新的拓展,并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前言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本世纪初,中外学者对敦煌学研究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达数千之巨,且门类也很多,还有数目庞大的遗书卷子和石窟资料等.要使这些材料更好地为敦煌学的研究所利用,首要的是对所有敦煌学文献资料实行科学的管理.所谓科学管理,实际上是把所有的敦煌学文献资料,按其内容分门别类地整理,以利使用.敦煌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如果没有一个以该学科内容范围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Citespace这一科学计量学软件,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库和CSSCI库中敦煌学文献做了详细的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了26年来敦煌学研究的趋势图,学者关系知识图谱,关键词知识图谱,热点演进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发文机构和发文期刊图;通过图形分析,总结了敦煌学发展趋势,学者研究团队关系,指出了敦煌学的研究的演进轨迹和热点,并对发文机构和发文刊物做了详细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敦煌学研究的整体状态、主题结构及历史演变等特征,对敦煌学研究有良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获邀参加“敦煌学研究动态与〈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得亲聆诸位专家就敦煌学研究及《敦煌研究》发展所发真知灼见,不胜荣幸。本拟借此良机唯洗耳恭听,以得真谛;赵院长嘱余亦作一发言,愧才疏学浅,群贤面前妄言,必当贻笑。然恭敬不如从命,萤光涓流,尽力而已。现就近年来审稿和参与编辑《敦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工作体会,围绕研讨会“敦煌学研究动态”和“《敦煌研究》发  相似文献   

17.
郑阿财 《家教指南》2006,(6):162-167
本文通过对写本学,又称为手稿学的界定及其对敦煌写本研究之重大意义为论点,充分论证了敦煌写本中出现的俗字与写本时代之间的关系,与写本真伪的关系以及敦煌写本俗字可供探究写本性质与来源的重要参考价值,以为写本学的建立,意义深远,既是研究敦煌文献的基础,也是研究日本古写经,乃至于汉字文化圈中的韩国、越南汉文写本的重要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举办的“海峡两岸敦煌学丝绸之路学术考察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7月21日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举行。应邀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有台湾学者高本钊、林聪明、曾振名等31人,大陆学者30余人。7月21日举行了学术会议开幕式并学术讨论会,兰州大学副书记杨恕、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和敦煌学研究基地致欢迎辞。随后进行的专题研讨会上,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初世宾作了《甘肃佛教石窟的分布及其特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庆夫《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9.
对敦煌学文献归类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敦煌学的认识,探讨这一交叉学科的献归类,从敦煌学的定义、概念以及分类实践加以分析,对涉及一般敦煌学、领域敦煌学(敦煌宗教、敦煌学、敦煌史地、敦煌艺术等)的献在《中图法》中的归类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20.
2005年8月13-15日,由东华大学、敦煌研究院及上海市长宁区政府,中华全国纺织服装商会主办的”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论坛于敦煌研究院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及上海市相关的领导、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上,东华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李柯玲、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中华全国纺织服装商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先后致词。三位领导的发言对“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东华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把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相结合,拓宽了中国服饰史研究及敦煌学研究的道路,并在教育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敦煌服饰的深入研究寄予了厚望。 13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主持。发言者有东南大学教授张道一、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郑臣欣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费泳。张道一先生三十年前曾在敦煌作过学术考察,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当年在敦煌考察时的情景,畅谈在敦煌石窟中的收获,指出敦煌壁画色彩的配色原理及其在艺术上合谐的意义。包铭新教授《敦煌壁画中的回鹘贵族供养人服饰研究》首先提出了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的方法,然后依据回鹘洞窟的时代,对高昌与敦煌壁画中的回鹘人服饰进行分类研究,并探讨了回鹘服饰对敦煌汉族服饰的影响。郑巨欣《敦煌服饰中的小白花树花纹考》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人物服饰中的小白花纹的分析与考证,探讨了这种纹样的表现形式及其佛教内涵与文化渊源。费泳女士《论褒衣博带佛衣》通过对南北朝时代佛像衣着的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地界定了“褒表博带”佛衣的形式,并分析了“褒衣博带”佛衣的源流及影响。 13日下午的讨论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主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副研究员卢秀文、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孝鸿、兰州大学博士生谢静、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冯信群、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徐庄先后宣读了论文。赵声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萨的裙饰》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朝时期敦煌彩塑与壁画中菩萨的裙饰作了分类,并分析每一类型的源流以探索印度、西域及中原文化对敦煌菩萨造像艺术的影响。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靥妆》通过对敦煌壁画妇女形象的调查,分析了唐、五代以来妇女流行的面靥妆的特征,及当时民族间的化妆的相互影响。谢静《敦煌奠高窟第285窟供养人服饰初探》对西魏时期的莫高窟第285窟供养人像及其民族背景作了分析。杨孝鸿《试论羽化思想及其在敦煌石窟的演变与服饰的表现》考证了羽化思想来自西方(中亚或西亚),并分析了羽化思想在汉唐间的发展演变以及在石窟艺术中的反映。冯信群的《试论敦煌石窟数字化虚拟再现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谈了通过计算机数码技术对敦煌石窟进行再现的技术和艺术问题。徐庄的《敦煌壁画与西夏服饰》全面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西夏人物服饰,以及宁夏及在黑水城发现的佛画中的西夏人物服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