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2.
化冰 《新闻导刊》2005,(6):22-22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多数情况下,记是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的,其中包括记对采访对象的观察、揣摩、体味、交谈等。在这些接触中最重要的是记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谈,这是记了解事物真相,探索采访对象内心世界最重要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在随机采访中.我们可以像穆老说的那样地头场边一坐,在拉家常中采访.但在采访指向明确、采访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就有一个在确定的采访对象面前的“此刻形象”问题。这个形象仍然是个普通人的形象,但记者必须针对特定的心理场来塑造“此刻形象”。  相似文献   

5.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2):70-70
近些年,新闻采访遭拒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甚至遭到殴打等暴力侵犯。我们把拒绝接受新闻采访的对象称为非合作型采访对象。为了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措施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本文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合作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原因.并指出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对策。  相似文献   

6.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7.
陈鹏 《声屏世界》2014,(7):22-22
要想做出成功的新闻采访,除了明确采访目的、理清采访思路、分析采访对象外,笔者总结出了一些采访经验。  相似文献   

8.
傅海 《新闻传播》2004,(3):61-62
隐性采访有着巨大的社会功用,它作为显性采访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满足了大众的知情权,特别是满足了一些显性采访难以了解的非常规事件的知情权。隐性采访可界定为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诉采访对象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事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理特征及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把握老年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特征表现为:渴望尊重、渴望交流、默守陈规、争强好胜等。在采访中要想得到较为满意的预期效果,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老年心理,掌握具体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采访技巧和方法,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二、采访老年人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1、接近老年采访对象时,首先必须寻找双方都能接近的“触点”,即记者与老人共有、共知、共爱等一切可以把双方联系起来的东西。其次,尊重老人体现在:不要随意更改采访时间、地点,不要迟到;采访者穿着举止大方、行为…  相似文献   

10.
干了十多年的新闻采访,见了无数的采访对象,大多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了。可有一个人,我们却时时想起,因为他是路遥的胞弟,他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路遥.他叫王天乐,现在陕西日报社工作。  相似文献   

11.
陈筱琳 《视听界》2002,(5):27-28
法制类题材的节目涉及人身损害、商业合同、婚姻关系、赡养抚育等民事诉讼,又涉及贪污受贿、诈骗偷盗、抢劫强奸、纵火杀人等刑事案件,可以说是聚焦了各方矛盾。从事法制报道的记在采访时,遇到上述后一种情况,也就是采访对象消极对抗的可能性比较大,采访对象或怕被报复,顾虑重重,或怕记揭短,不乐意接受访问。那么,怎样让采访对象转变态度,面对镜头主动配合呢?本人结合一些媒体以及作的实践经验。谈谈法制类节目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12.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写新闻,离不开采访对象,上自国家领导人、商贾巨富,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芸芸众生,无一不是记者的采访对象,而记者的采访过程,也就是与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才能打开心扉。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一)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有如下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就新闻采访特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采访前要有充足的准备、明确采访动机、选择新视角、根据不同的对象作不同的采访策略等采访技巧。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采访技巧,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18.
王育红 《青年记者》2006,(16):78-79
新闻采访是记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接纳关系,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章虹 《新闻窗》2008,(1):109-109
在办公室或在家就能采访到自己想采访的对象,这在多年前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在今天,网络采访已经成了一些媒体时常用到的采访手段,通常用在采访那些远距离、全球性的采访的对象。不过网络采访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具有局限性的,它的地位还不能超越传统采访。  相似文献   

20.
金峰 《记者摇篮》2004,(5):55-55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这么说。鉴于采访决定写作的关系。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