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是受到人们责难最多而数量又一直减不下来,个中原因纷繁复杂。不少记者一听到参加会议就兴味索然,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到会上取回一套材料,坐到办公室里发个消息算完差。开始,我对参加会议也曾有过同样的  相似文献   

3.
他著书,他思考,他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是连续四年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有不少人曾被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有人说,“一口气读不完一个‘赵启正’.” 早春三月,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的驻地,赵启正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专访.请教他,作为记者,应该怎样面对两会,应该怎样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是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胶南电视台为例,在电视新闻中,时政新闻约占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会议新闻又占时政新闻的一半多.各类会议报道充斥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时段,排挤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上不了影出不了声,受众反感,记者埋怨,受众往往听不完、看不完节目便调了频道,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会议是挖掘不完的金矿,在那里,可以找到世界的许多种色彩。如何充分利用好会议这一宝贵的信息源泉,写出出新出彩的好新闻?作为一名常跑会议的记者,综合别人的成功范例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我认为,搞好会议报道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深入会议报道不是报道会议本身,不是程序报道(当然不否认有些会议,如人大、政协例会,就要求准确无误、干净利落地报好程序),会议报道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会议中拎出新闻。而拎新闻的前提是,深入会议,了解会议,把握会议。深入会议,就不是蜻蜓点水式地跑会,像现在有的记者那样,拿到材料,一走了之。在会议上各种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虽不是新闻学研究的范畴但在新闻工作当中也是常常会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许多记者常常抱怨:他们的采访活动纠缠在各种会议当中太多了,开不完的新闻发布会、纪念会、工作会、年会、例会……繁多的会议令他们为文山会海所纠缠,新闻眼麻木了,新闻敏感丧失了。大量的会议报道,使各媒体的报道千篇一律,都戴上了一副呆板、乏味的会议面具,令读者生厌。笔者以为,会议报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记者陷入其中,被会议文件施以障眼法,就会议报道而会议报道。其实,会议报道并非总是一副面孔,会议报道大有文章可做。会议报道…  相似文献   

7.
陈颖 《中国记者》2024,(1):104-105
<正>采写人大新闻,会议报道是绕不过去的槛。因为人大俗称有“三会”,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都是法定必须召开的会议。虽说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但对记者而言,把会议当作新闻富矿还是贫矿因人而异。由于人大开会注重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形式内容都相对固定,很容易让跑会的记者“审美疲劳”。一旦记者思想只停留在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上,采写的报道充斥着工作性、程序化的内容,自然乏善可陈,甚至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8.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珩 《新闻爱好者》2010,(10):130-131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  相似文献   

9.
一张综合性的新闻报纸,经常都有或多或少的会议新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议新闻已成为报纸这个载体上的一大新闻类别.尽管对会议新闻褒贬不一,但是,会议作为某一方面的信息、观点的大汇集,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源;记者参加会议采写新闻,是记者新闻实践的重要活动.即使在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请我给学员们讲新闻采访。面授课后,五六个工人学员围住我议论不休。“我们厂没有什么好写的。”“好象新闻都发生在人家单位!”报社每次召开全体驻外记者会议,总有些人抱怨:“他们(指高产记者)真幸运,那里总有写不完的新闻。我们驻在地不行,工作平平常常,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编采一线工作20年,突破身边没有新闻可采的瓶颈制约的心得体会就是两个字"用心"。只要用心、细心,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有采不尽、挖不完的新闻,用心、细心,可以让记者坐拥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3.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4.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5,(10):43-44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一条新华社记者采访政协委员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名政协委员是著名影视明星,记者采访完之后,主动要求这位政协委员为自己修改稿件。部分新闻工作者认为,这样做是典型的丧失职业操守,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表现。记者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怎么能让采访对象审核把关呢?如果这样,记者岂不成了采访对象的传声筒?但是,也有新闻工作者认为,记者主动将自己采写的稿件交给采访对象审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准确无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  相似文献   

15.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16.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圈内,就流行着“会议里没新闻”、“会议报道没人看”的说法。有些记者甚至提起会议报道就打怵,不得已参加会议时,竞有一种“我为大局冲锋陷阵”的悲壮。其实事情完全弄拧了!会议不但不是新闻的累赘,恰恰是新闻的集散地。有多少大政方针是在会议上公布的,有多少重要信息是在会议上发出的。  相似文献   

18.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进行的一次受众意见调查表明,群众对新闻节目中充斥会议报道颇多意见。一位受众写道:群众看干部,不是看你开了什么会,而是看你怎么干,干的结果如何。相反,在镜头上一见面就是开会,反而使人反感。为什么会议新闻总减不下来,会议新闻又总是老面孔呢?这里的原因很多,从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来说,有这几条原因:一是与记者的心态有关,总认为新闻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只要反映领导在会上的活动就行了;二是记者对会议以外的背景材料缺乏调查研究,对有  相似文献   

20.
记者参加会议,不是逢会必报。但是,我们应该从会议中采掘“新闻矿石”,将最有新闻价值的矿石提炼成新闻佳品。比如去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重任在肩》;今年五月十八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新闻《当年,车轮滚滚支援前线今朝,车轮滚滚运销致富,铜山个体户二万人忙运销》。就是我报记者在县里一些会议上听到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