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传播和新闻监督,能否有机地统一?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化新闻改革,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颇有益处。一、新闻传播是新闻监督的前提条件新闻传播,就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新闻信息的活动。从传播服务对象看,新闻传播拥有最广泛的受众,有利于多数人实行监督;从传播内容看,新闻传播是通过传播有特点的新闻信息为社会服务,其中包括传播各种信息来实行监督。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舆论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可以产生有力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的实质是传播信息,它包含着揭  相似文献   

2.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实务 传括学 一、论述题(30分)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信息的概念引进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传播实务产生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受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新闻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必须有严密的计划,明确的目标。那么,谁是经济新闻所要传播的受众呢?广义地讲,所有的人都是经济新闻的受众,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经济新闻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只有那些对经济信息进行使用、处理、再加工的政府、团体或个人才是经济信息重点传播的受  相似文献   

4.
10年来的网络新闻传播使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变化,也为网络新闻传媒提出了新课题———网络新闻写作的规律是什么?怎样给网络媒体写新闻?网页以什么样的编排方式推介给读者,使读者愿意并易于接受所需要的新闻信息?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约请从事网络媒体研究工作多年的高钢教授撰文,以期引起在网络媒体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同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一步改进网络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电视产业的整体发展而言,目前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点上,那么,作为立台之本的新闻节目又该如何面对受众信息消费呢?换言之,新闻内容的价值营造与受众信息消费的结合点究竟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这便引出了本文所要陈述的话题——对当下影响电视新闻信息品质的几点思考:一、报道功能的缺位对新闻信息品质的影响当下,有许多所谓“新闻”,其实并不是新闻,而只是一种宣传——它不是为着忠实于新闻信息的品质而传播,而是过多地考虑到所谓新闻的宣传功能去传播的——尽管它的“原料”用的是新闻性的题材。如:三明电视台新闻部曾收到沙…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新闻关系如何?经济信息与经济新闻关系如何?诸如此类与信息有关的问题,近年在新闻理论界争论不休。这些争论大致源于几年前席卷全国的信息热,许多论点是那时开始提出的,尔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信息需求愈加迫切,随着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信息传播研究愈加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杨伟  江南 《新闻世界》2014,(6):27-28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传播空间进一步扩大。受众不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闻传播不再是记者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权利。市民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分析市民新闻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特征,来探析市民新闻。  相似文献   

8.
吴卉 《东南传播》2014,(6):124-126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环境更加自主开放,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有了新的载体和土壤。伴随人们参与制作新闻意识逐步增强,微新闻作为一种由公众提供原创新闻资源的模式被纳入新闻的发展视域,一度成为了网络行业和人们热议追捧的对象,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微新闻和传统新闻相比具有什么特点呢?微新闻如何形成并影响舆论?本文将对微新闻的传播特点及其舆论引导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新闻传播信息表现出的非线性特点使相关研究人员有了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新形式的想法,以便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来认知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构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相关新闻传播上的特点做比较,以人们全部反馈信息为着眼点,切实注重个体因素以及相关结构模式,通过对传播新闻信息者和接受信息者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过程的认知与分析,进而把互联网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与双向流动性精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是什么?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些年,也有人主张“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信息”。无论是“事实的报道”,还是“传播的……重要事实信息”,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强调了“信息”的“报道”与“传播”。报纸是传播“信息”的,增加信息量、增强有效传播是老话题,也是新话题,可以说是报界永远的话题。一、老话新提:加大报纸的信息量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我们《随州日报》年年都在讲加大信息量,年年都在做加大信息量的工作:改革政务新闻,压缩会议报道、领导人活动报道等,增加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16日,来自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30余人齐聚一堂,就"数字时代的学术信息传播与版权保护——互联网  相似文献   

13.
党报如何应对网络传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正在奇迹般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和经济形态,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而也迅速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党报作为特定的媒体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来应对这种变化呢?或者说,在网络传播时代党报如何进行自我功能调整,以发挥更大的传播作用?一,网络信息传播的变化。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新特征。这方面人们提到最多的首先是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网络的海量信息储存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所…  相似文献   

14.
新闻影像已成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它具有怎样的特点?新闻影像的再现究竟离本真现实有多远?又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对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的解析,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和文字是电视叙事符号的三大系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影像着重于描写与再现、声音侧重于叙  相似文献   

15.
负面新闻信息如何传播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讨论这一问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本文认为,所谓负面新闻信息,是指负面性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对于负面新闻,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是辩证处理新闻现象,真实全面报道新闻事实,多种渠道传播新闻信息,力求负面新闻事实传播收到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信源     
本文试从新闻信源与新闻事实、不确定性的产生和消除、新闻信源的参与和信息的获得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新闻信源几个带规律性的问题。新闻信源与新闻事实一、新闻信源顾名思义,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同样,新闻信源,即新闻信息的来源,也就是新闻信息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从新闻信源开始。只有信源发出了信息,才能投入传播,开始它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7.
所谓传播态的新闻作品,指的是处于传播中的、流通于一定媒介形态的、能够被新闻收受者自主选择收受的新闻作品,它与可能成为新闻作品的新闻稿件(没有进入传播状态)不同。处在传播态的新闻作品,其信息构成是复杂的,我们不能仅就新闻作品本身展开它的信息构成分析,还应该注意到它处于传播态时传播语境赋予它的信息,这是我们讨论传播态新闻作品信息构成  相似文献   

18.
陈蔚 《中国广播》2006,(10):53-54
广播新闻是靠语言线性传播的,稍纵即逝。它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为听众接受的过程是短暂的。为了扩大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增加节目对人的官能的冲击力,广播记者都在刻意追求典型的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选之不当,就不能为新闻增色,还可能成为垃圾信息。挑选得当,就能扩大传播效果,就可能产生精品。那么,典型信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以秒表计时效时评文章是近年来新闻媒体最为兴盛的体裁之一。时评,时事之评也。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时”到底以什么为单位?以天?以时?甚至以分、以秒?当今的新闻报道,由于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时效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与电视新闻的滚动播出,手机之介入新闻信息的接收与发布,使媒体之间的新闻竞争,达到了以手按秒表来计算的地步。电子媒体的现场直播,则实现了新闻发生与新闻传播的同步进行。新闻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速,受众面对的新闻信息又是如此之多,目不暇接,迫切需要新闻媒体对…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84年获批成立电视台至今,常熟电视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30年来,常熟电视人扎根基层,不懈求索,坚持新闻立台理念,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从30年前媒体资源稀缺时的"一柱擎天"到如今全媒体环境下的"中流砥柱",时政新闻栏目《常熟新闻》始终以较强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筑牢思想高地、引领一方舆论,成为基层群众信得过、受欢迎的信息载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