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按程序办     
聂小茜是个嘘寒问暧的有心人,毕业多年还会隔三差五地和大家保持电话联系。“你最近怎么样呀?”我说“很好,怀孕了”,她问“几个月了”,我说“2个月”,她说:“小心先兆流产噢!”  相似文献   

2.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在一家爵士乐俱乐部,女招待给我们推荐了蟹肉饼。我们尝了一口,发现难吃极了。女招待走过来问我们味道怎么样,我告诉她我不太喜欢。 她问:“是什么问题?”这时,丈夫一边盯着餐桌,一边回答:“不太新鲜。”女招待没好气的说:“是冰冻的!  相似文献   

4.
暑假里我回苏州,与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我需要餐巾纸,招呼服务员,称她“小姐”。我妹妹说,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你叫她小姐,她要生气的。我问为何,我妹妹说,“小姐”会让人有“不正经女子”的联想。我问那该怎么称呼。我妹妹说,现在都叫“美女”。但是,我还是叫不出口,总觉得用“美女”称呼招待员听上去太轻浮。这令我想起网络称呼语“亲”,有人研究说,这是从韩语来的,原意是“朋友”。  相似文献   

5.
女人的生相     
从前的人形容女人生孩子是“一只脚往鬼门关走了一遭”。文艺作品里关于女人分娩的描写总是,谁谁没日没夜地生了三天三夜,或者医生从产房出来一脸严肃地给准爸爸做选择题:“要大的,还是要小的?”后来我生孩子的时候和助产士聊天。我问她,在她十几年的接生经验里,有没有问过人家要大的还是要小的?她听完就笑了,说:“你以为是掷骰子赌大小啊?”  相似文献   

6.
“啊,我完全承认我老了。”八月午后,和陈文茜偷得浮生半日,闲坐台北巷弄咖啡馆,聊她的新书《树,不在了》,我冷不防地冲着她问了这句话,“你怎么面对老?”她一听,立刻笑开了, 会问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 距离当年书写《文茜半生缘》转眼十五年过去,十五年来,我看着她从政党发言人、“立法委员”到媒体人.在这么长时间中,除非生病,她的容颜几乎是可以停驻于时间之外。然而,她的政治处境乃至心境,都有不算小的起伏,对比台湾十五年的变化,起伏当属正常吧。  相似文献   

7.
我的外孙女妞妞才6岁,每当电视里播放“一休”时,她不吃饭、不玩其他游戏,不吵不闹,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大人要是说话干扰了她,她便大声地十分不高兴地说:“别说话。”于是,我们只好安安静静地跟着她看。事情已经过了好久,最近我问她:“你还记得一休吗?”  相似文献   

8.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1):56-56
他她篇 谁更受伤 露露问老公:“我们以后会分手吗?” 老公说:“不会。” 露露又问:“那万一我们分手了,谁更受伤?” 老公想了想,说道:“脸面。”  相似文献   

9.
刘翔不跑了,你失望吗?我的女友MAY一定很失望。很久之前,她就兴高采烈,在MSN上问我Athletics Final是啥意思?确认是“田径决赛”之后又问我:是不是刘翔那一场?我两眼一摸黑地说:应该是吧……国家体育场就是鸟巢吗?这个我很有把握,答:是的。她把方方面面都问清楚之后,  相似文献   

10.
李靖 《西安档案》2004,(4):38-38
今年我可爱的小侄女被重点中学录取了,从此天真美丽的笑容始终停留在她的脸上,就连走路也挺直了腰板。院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见了问她:“你怎么这么高兴啊?”她总是充满自豪地说:“我上重点中学了!”可问起这是谁的功劳呀,她爽快地回答“是档案帮助我走进了重点中学。”乍听似乎有点牵强,  相似文献   

11.
童钟鸣 《青年记者》2009,(15):77-78
央视主持人柴静前些时间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相似文献   

12.
刘君 《网络传播》2009,(9):96-96
前不久,单位来一个学通信的实习生,坐在我西边的座位上,由我带她。她来的第二天,东边和我隔了一个工位的同事,通过MSN问我,“晚上我请大家吃饭,请代问一下新来的实习生去不去”。我给实习生耳语了几句。“你们离这么近还MSN啊?”她半自语的嘀咕着。不久,她也开始和我MSN了。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一众居家师奶中,Solo小姐的自由身,像富士山顶的雪一样,让人感到无限风光在彼。她是微博“随手拍解救大龄女青年”的红人,每天吃饭答应谁的邀约是复杂的选择题,收的礼物常用来福泽姐妹,甚至去泸沽湖旅游,也能遇到身份特殊之当地人士,衷心问她“要不要走婚”,并请她“别客气”。  相似文献   

14.
初看到山东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两本书《因为好》《很滋润》,书名真是古怪,翻了书才知道,“因为好”其实就是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的创造。她做了什么事情,无论是对是错,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就使出自创的怪招,说,“因为好。”  相似文献   

15.
“真有你的,山杉!”1988年初春,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白山杉南极考察纪行摄影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见了面,我就想捶她一拳。又一想,都不小了,干嘛呀!于是学会了收敛。两三年,我们没见面了。这次我才发现,南极一趟,山杉依然是山杉:没有流曳的风韵,没有拂人的妩媚。有的,只是她之为她的独特的蕴藉:平实、纯朴,永远地给你一种年轻的动感,永远地让你觉得,她,是“春天里的一把火”。我完全可以正儿巴经地问她:“去南极的念头因何缘起的?”是不是活腻味了,也想来点儿探险?”可我什么都没问她。我和她,一问一答显得多余。我甚至觉得:什么都不说,才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最佳意境。该说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全说尽了。  相似文献   

16.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睛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尽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大树法则’?”我手捧文稿,问一个正在进行“提振信心”报道的同行。“就是说社会保障系统像一棵大树,为面对金融危机的百姓遮风挡雨。”她自信地向我解释。  相似文献   

19.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刚刚在韶山宾馆住下,就问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四嫂呢?她在不在家里?”毛继生说:“她到长沙儿子那里去了,我们已派人去接她回来!”毛泽东说:“对,应该请她回来。她回来了,就有人帮我待客了!”  相似文献   

20.
窃菜不算偷     
暑假期间,一向喜欢睡懒觉的女儿起得很早,见穿着睡衣的她手握鼠标在电脑屏幕上忙得不亦乐乎。问她干吗,她说在开心网偷菜,“偷”字从她嘴里出来竟然一点儿也不脸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