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忆江南》是白居易著名的《忆江南词三首》中的一首。对于这首词,《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简说指出:“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高中语文第五册)一文中对于词的分析十分独到,揭示了这四首词的意蕴。但是他对《忆江南》(其一)的评论似乎有点美中不足,值得商榷。文章用了大片的笔墨来分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所表现的意象,而对“春来江水绿如蓝”却少有提及,使读者对后半句少有理性认识。再加上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就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作者朱光潜把《忆江南》中“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中的“蓝”解释为蓝颜色,笔者以为这是不正确的。《辞海》中“蓝”有四个义项,其中“植物名。有多种。如蓼科  相似文献   

4.
简析《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河南省教研室林珠《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是新选进高中第五册语文的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诗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白居易和辛弃疾的四首词也进行了评析。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目...  相似文献   

5.
《忆江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为诗人白居易回忆江南景物之名作,艺术上很有特色。如此语言瑰丽、情景交融的词该如何教呢?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先生《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见高中语文第五册)在评析辛弃疾《鹧鸪天》《西江月》两首词时,采用“上半阕”和“下半阕”来指称上下词段,是否妥当?阕,本谓祭事已毕而闭门。《说文》云:“阕,事已闭门也。”引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入手,辨析了作文分析与作品评论的异同,指出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辛弃疾词四首》一文是运用文学理论解析文学作品。应属于事理性说明文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的好教材——《读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备课札记薛川东一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五册第一单元编选的课文都是大家之作:一篇是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篇是吴组湘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再一篇就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读白居易...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师》2014,(Z1):91-92
<正>教学内容:1.欣赏"江南风光"2.聆听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3.学唱歌曲《忆江南》4.拓展欣赏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省编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甜甜江南》。歌曲《忆江南》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所作。原作有三首,此曲是第一首。诗词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富有江南音韵的旋律,更真切地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词两首》是人教版新选课文,仅就有关问题简答如下,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1.怎样理解《忆江南》这一标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原名《望江南》,源于民歌。白居易为什么将《望江南》改为《忆江南》?读了作品可知,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改与不改却大不相同。《忆江南》是一组词,是作者离开杭州任所,居住洛阳时所作,当时词人已是67岁高龄了,自然是“忆”合适。同时“,忆”字突出了中心内容和主题,从“忆”江南到“忆”杭州,到“忆”吴宫,紧扣本题,层次分明。因为白居易的这组词太有名了,从此《忆江南》就被列入词牌名,原先的《望江南》反而渐渐被人…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 ,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 ,澄碧温莹的春水 ,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 ,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 ,“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 ,选编这首词 ,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开拓学生的视野 ,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教学过程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篇《忆江南》 ,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词忆江南唐白居…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词两首》其一《忆江南》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理解。对这两句的理解不仅开拓了美感,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大有裨益。先谈谈对"江花日出红胜火"的歧义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 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因白居易此词末句而改名。白居易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五册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在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写道:“‘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又接着说:“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的意思,但比‘月落乌  相似文献   

16.
忆江南     
江南好③,风景旧曾谙(an)④。日出江花红似火⑤,春来江水绿如蓝⑥。能不忆江南?[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原名《谢秋娘》,后改名《望江南》,又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句,复改名《忆江南》,又名《江南好》、《梦江南》等。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中国的唐代,词刚刚出现之初即已传入日本。综观一千多年前日本词学的起步阶段,有两组中国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张志和的《渔父》五首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下,日本诗人开始了词的创作,其中包括嵯峨天皇的《渔歌》以及有智子公主和滋野贞主的奉和之作,还有兼明亲王的《忆龟山》,此外还有一组越调诗也颇值得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唐诗从内容上也滋养了日本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首词,是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开篇一句“江南好”,结语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和注释,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版本: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歌曲《忆江南》教学内容:1、听:师现场琵琶配乐独奏《小城故事》。2、唱:《忆江南》(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3、看:江南水乡美景视频片段、舞蹈片段《小城雨巷》。4、动:节奏游戏(长音处击掌伴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诗是他对江南景物的回忆和赞叹,原作有三首,这是第一首,风格清新,形象鲜明,回忆满怀深情。曲作者为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句间鱼咬尾式的连接与递降,以及绕此波动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忆江南》千古传唱,是写江南景色的名篇之一。这首词以红蓝两色为主,描写了江南春景。历来人们认为这首词是在赞颂江南春天的美好,抒发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对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首《忆江南》并不只是热情的赞颂,其感情色彩可以理解为:表面以红色调为主,看似是明快的,写出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赞颂之情;但其本质是在描写脉脉的蓝色,深层内涵是悲愁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慨叹,对美好事物、理想境界的可想而不可即的哀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