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运发 《课外阅读》2010,(10):161-161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世纪。与之相适应,学校教育也将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马克思说过:“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去创造。”江泽民同志也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说,新世纪的教育的灵魂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迎来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新世纪。与之相应,学校的教育也将由传统教育向创造教育转变,进入创造教育的新时代。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他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又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改方向。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倡导创造教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紊质教育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适应21世纪竞争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的新世纪。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当代教学最前沿也是最根本的研究领域。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未来社会和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开设“自学物理实验”选修课的目的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因此,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必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华夏大地要重现辉煌,就必须持续创新,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发展至关重要”。他特别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要求全民族都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开展创新教育,班主任必须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班级工作中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这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们在新世纪培养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当前,我们的素质教育要以创新的意识为核心,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信息,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和信息,让学生学会创造知识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新教育是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是人们发现或发明新事物,提出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对已有知识从若干新角度重新“发现”,提出富有独创性的新见解。地理教师要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相似文献   

14.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要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走改革和创新之路,建立面向21世纪现代教育体系”,“要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我们21世纪发展至关重要."他特别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从事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王学东 《学周刊C版》2010,(9):116-1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高科技疾速发展的时代,是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结底是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时代。教育面向新世纪,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做为各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做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立足于21世纪。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强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教育的灵魂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它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指明了方向。但单就语文教学而言 ,在作为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中 ,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江泽民同志指出 :“知识经济 ,创新意识 ,对我们 2 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的发展 ,民族的振兴 ,呼唤着创造教育。应该看到 ,新时代已经对我们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只粉笔 ,一本书 ,一根教鞭的“三一…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芬  高志军 《教书育人》2001,(14):36-3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因此,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必须贯穿在整个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就指出:21世纪的教育“将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面对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考验,一些科技领先的发达国家已把培养创造力视为“走向21世纪的道路”。对于以全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战…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他又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课本知识绝大多数是前人的间接经验、旧知识,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通过学习这些前人的间接经验、旧知识,而要成为走向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人,这似乎是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