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民族优秀文化的“文明”观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本质。“文明”一词早见于《尚书·舜典》睿哲文明”,疏云:“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指治国者的道德和才能应当像太阳一样光照。《周易》一书中的“文明”一词具有和人文”一词相同的含义。它认为君子应学习天文”,研究和了解自然的道理,“以察时变”;应学习“人文”,研究和把握社会的道理,以化成天下”,使社会和个人趋于文明。我国古代文献中,“文(明)”和“野(蛮)”相对,文”是礼仪规则、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的总称。战国末期大思想家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不尊重文…  相似文献   

2.
我的民主观     
因为我不愿当奴隶,因而也不愿为人主,这就是我的民主观。无论有多少种其它不同的解释,只要与此不同,即不能谓之民主。“自由”的定义的难题……世界从未对“自由”一词作出很好的定义,而现在,美国人民恰恰十分需要这样一个定义。我们都在为“自由”而大喊大叫,然而在使用该同一词时,其含义却又各不相同。一些人认为“自由”的含义是每个人对自己和自己的劳动成果均可随心所欲;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由”是他们可以对其他人及他人的劳动成果随心所欲。这里就  相似文献   

3.
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它的永恒魅力不在于它是一种童年的玩物或幻想,而在于“童年”流露出的人类本性的真实性较之成年更直观,更接近人性底层。神话是原初先民不自觉的文化设计,在本质上是“人话”,其基本主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由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并不存在共同的童年,所以各自的神话也不同,神话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活的基因,时刻和本民族的人进行对话,从而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色。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当人们追踪各门学科的源头时,无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潮至晚唐有一番大的转折,这就是词登上了文坛,并渐进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一词与诗相比,有两大特征:第一,词的精神属于“歌”的世界,而不象诗那样很早就从汉、魏的“歌”中独立出来,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学世界。第二,在表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上,同与诗相比,显得更为集中化、典型化。从文化史的角度说,词是中国文人的特殊形态的“歌”。词起源于市井歌谣。早在唐代,民间艺人们就开始应乐调节奏的抑扬亢坠,填入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所谓的“倚声填词”。新的诗体——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词诞生于民间,其初创期的…  相似文献   

5.
“光彩照人”的本义是纪念一个人诞辰时常用的套语。当评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功绩时,我也想用这个词,因为它的基本涵义正合我意。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生光彩照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业绩光辉夺目,即使是他照射在我们心灵上的余光,也显示出其强大的能力。他不喜欢用“才能”一词,每当我们称之为有“才能”时,他总是用“能力”取而代之,他本人正是这种“能力”的最高表现——天才。  相似文献   

6.
翻绳和猫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绳和猫的摇篮翻绳是一种儿童游戏,也称为“挑绷绷。”据说挑绷绷会下雨,这无疑是一种迷信。一圈线在两个人的手上翻来翻去,变出多种几何图案来,这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翻绳。”不过英美人把它称作“猫的摇篮,”却有一段掌故了。翻绳游戏的最初图样有点儿像“马槽,”...  相似文献   

7.
王世欣 《世界文化》2012,(12):48-49
从广义上讲,Pidgin(汉语翻译成“洋泾浜”)一词指的是不同语种的混杂语,从狭义上讲,Pidgin指的是PidginEnglish,即英语与其它语种的混杂语,也称“洋泾浜英语”。如果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的背景下考察这个词的话,中国人说的洋泾浜英语又有“广东英语”、“上海英语”和“唐人街英语”之分。19世纪中叶,当华工涌入美国的加州之后,讲的就是所谓“唐人街英语”。  相似文献   

8.
黄玉顺 《寻根》2010,(4):28-34
西方传人的现代大学模式作为一种学制,丧失了某种“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这种大学精神乃蕴涵在“大学之道”之中。这种大学之道就是:立德爱人。这种大学之道最初表述在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文本里。诚然,当我们用一个中国古有的词语“大学”去翻译西方的词语“university”并获得普遍认可的时候,这已经表明了两者之间尽管没有等同性,却毕竟存在着某种对应性;但这种对应性其实只是外在的,仅仅意味着,不论古今,所谓“大学”所指的都是教育体制当中在学龄上的最高阶段而已。换句话说,这种对应性并没有涉及大学的某种内在精神——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民族性格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忍”、“让”、“和”、“不争”。我们从民间的许多格言中即可窥其一斑。比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受胯下之辱”;又如“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再如“先让一步,然后到手”,“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它们表现的是一种尽可能息事宁人的忍让,  相似文献   

10.
客家过年     
春节,古称“岁”或“元旦”,客家人称之为“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年俗,城市乡村,各具特色。而客家人过年不只过一天,年终年首都计入其中,前后延续在20天以上。一般是以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也有二十三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后才结束。客家人过年  相似文献   

11.
当你翻阅普希金的手稿时,马上就能发现稿纸上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画是普希金用他的“快笔”,用仿佛同一种笔法一挥而就的(“快笔”一词出自普希金的诗句:  相似文献   

12.
刘燕歌 《寻根》2009,(5):39-42
亘古至今,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读《诗经》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如“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大雅·假乐》)、“克诬克祀,以弗无子”(《大雅·生民》)等,都是希求子孙昌盛、瓜瓞绵绵的祈祝之词。古代隆重热闹的诞子礼俗便是这一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说到民间学.大家也许会说那是一种地方民间的“土学”.也是一种未经都市化熏陶原始的、无字记载的口头传播学,正是这种扎根民间的“土学”.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它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人类有史以来人科学的全部内容.是其它学无法取代的一门学问,这就是民间学。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认识它其中的内涵呢?下面就我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和人家一同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百科全书》中关于“图腾”一词的解释为:“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于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源于原始氏族迷信的象征,也是氏族部落或群体区别于其他部落或群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文化心态与两种“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健 《东方文化》2001,(1):44-48
当我们讨论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活力时,最容易看到的,首先是经济的活力,其次是政治的活力,而化的活力,则似乎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人的道德状况,精神生活的个性与自由问题,这本是化活力的核心问题,但在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化却经常被歪曲成一种为经济或政治做“包装”、“广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1998年的最后一大,人忽然有了一种岁末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哪里?是不是仅仅由“岁末”二字引起?如果日历上不标明今天是12月31日,这一天又与别的任何一天有什么区别?而且,“12月31日”或“岁末”,是否对所有的人都能产生这种说也说不明白的感觉,我想,这恐怕就是我进入你的“精神生态”问题的一个入口处?  相似文献   

17.
你知道吗?     
汉字与汉语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一字一音的汉字不仅为适应单音节性的汉语的需要而产生 ,而且即就是在现代汉语中 ,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可以写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 ,以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 (例如 :天空、楼房、篮球场、现代化等等 ) ,其实与单音节词的表达法并无本质区别。事实昭然 :汉字曾经很好地记录并扶持了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古代汉语 ,现在同样也很好地记录并扶持了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现代汉语。过去 ,“汉字落后论”曾经风靡一时 ,废除汉字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 ,有些过激的言论甚至出自一些名人之口。但时间和事实愈…  相似文献   

18.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一般“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中国文化史导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是理解文化与文明区别的重要尺度之一。哲学的基础是文化,而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无论那个时代的文化,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相适应。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中的“公民不服从”是一种综合了道德、法律和宗教(或说精神信仰)三方面的一种行为或运动,至少从实践的角度看是这样,尤其是从其成功了的实践看是这样。我想我们下面可以按照由显到隐的次序,分别地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一下这一运动。  相似文献   

20.
圣彼得堡素以古城著称。这个城市的名字看似简单,实则蕴涵着一种多民族性。它由3种文字组成:“圣”是拉丁文,意为神圣的;“彼得”是荷兰文,指其奠基者彼得一世;而“堡”是从德文的“城市”一词演化而来的。据俄罗斯现存宫廷日报记载:现在彼得堡的这块土地,原是蛮荒之地,遍布沼泽、泥潭和莫测的深渊。当年的俄皇彼得一世雄心勃勃,决心在这块地理位置颇为重要的不毛之地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堡,以震慑北疆的邻居。俄历1703年5月16日,他铲下了第一锹土,为该城奠基。很快,城堡建成。彼得一世恐怕地处偏远,人们看不见它,便下令在其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