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  相似文献   

2.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  相似文献   

3.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 《教育》2015,(5):78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5.
做学问,要找到自己 好的学者,都善于做学问。善于做学问的重要内涵,是努力做到在研究工作中鲜明地找到自己。 一个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装满了一肚子的知识,但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学者不能算是好学者。一个人编出了好些书,看起来是厚厚的一大摞,但实际上没有自已的创造,这样的学者仍然不能算是优秀的学者。只有通过研究,提  相似文献   

6.
读一读毕业赠言①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送你们一句话吧。②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使为吃饭计,学问也是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  相似文献   

7.
"问"的学问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 一、谁之"问"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教辅资料中语段阅读材料的使用效率呢?下面以《毕业赠言》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胡适诸位毕业同学: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②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  相似文献   

9.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院的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我院的科研制度,改变目前我院的科研状况。不少同志希望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一定要严守学术道德底线,遵守科研制度,保证真正是自己的东西。我们格外强调:反对急功近利,要沉下心来做学问,扎扎实实做学问,凭真本事做学问。做学问如同做人,是一种修养。把凯里学院建成一所高质量本科院校的过程,也是一个养成严谨治学风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做学问不允许弄虚作假,要讲究求真、严谨、诚实的风气。浮躁气盛、唯上唯书、投机取利导致假做学问、做假学问。只有淡泊明志,才能宁静致远;只有遵循规范、接受监督,才能实事求是地做好学问。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16,(7):34-35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14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萧宗六 《湖北教育》2003,(19):14-14
治学,即做学问,做研究工作。治学有些什么“道”?要在一篇短文中对怎么治学说出个道道来,我实在无能为力。但我想,做学问总得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做什么学问,怎样做学问,为什么做学问等。做研究工作,就得考虑研究什么问题,怎样进行研究,为什么研究。举例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写《学校管理学》这本书,从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讲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可见,一个人善于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提出问题,应该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资源就活跃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将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为他们的写作积累素材。《怀疑与学问》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也较容易掌握,整体上看教学难度不大,只用一个半课时就能分析学习完了,在剩下的半节课的时间里,我和学生开展了一场“实话实说”的现场讨论会。师:在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提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怀疑与学问是一对孪生兄弟,怀疑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学问包括“才、学、识”;学问是在学与问的过程中积累增长、找到兴趣爱好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最终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人生目标;做学问是掌握书本知识,并能尽快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参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职业规划、学分制改革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识”,是促成学生学会做学问,具备完整学问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郭军 《成才之路》2009,(11):I0006-I0006
“世界上没有天才,做学问就是要用心、专心,用功久了,思想在脑海里汇聚。运气与灵感自然就来了。”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日前与广州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部分师生座谈学问时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18.
老钱的灯     
当着导师的面,自然是叫钱老师。但背后,还是觉得叫"老钱"过瘾。老钱在世上混了五十个年头了,还没有混到一块法定的私人居住空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可他还是一天到晚弥勒佛似的教导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有时便不免发一点鲁智深式的腹诽:今日也要做学问,明日也要做学问,冷了弟兄们的心。  相似文献   

19.
近来常听人慨叹当今坚守学问阵地的人少了。人是难以超越利害的,纯粹的学问既不能射利又不易沽名,眼见旁人今日为官,明日经商,盛气凌人,腰缠万金,象华歆那样再也坐不住冷板凳,也属人之常情。然而,正如某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学问从来就是少数人的事业,纵然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薪尽火传,不绝如缕,总还会有人兢兢业业于书本,坚守学问的阵地。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不能不这样做。他无法违抗自己的思想和天性,做学问  相似文献   

20.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文章可以无关学问,学问不妨作成文章.若志不在学问,而在"水与月"之间,那么,《前赤壁赋》已为后人垂范.众所周知,苏轼泛舟之地虽名"赤壁",却不是周郎纵火的三国赤壁,两地除了共享一个名字,别无共同之处,论距离,也有四百里之遥.但没有人指责苏轼不学无术,相反,我们沉浸在苏轼妙笔营造的山光水色之间,一任文字"清风徐来",且"不知东方之既白".话说回来,质疑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大学士连黄州赤壁都分不清楚,也过于唐突了.再则,借题发挥虽然不是做学问的正途,却历来不失为作文章的曲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