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上介绍的育才中学教学经验,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同志经过学习、讨论,决定就我们高三语文《文学和出汗》一课进行改进教学方法的试验。由于我们当时对育才经验的精神实质没有很好地学透,只是简单地搬用他们的教学形式,所以四个班的三位教师,先后试教了四次,前三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接受了前几次的教训,才取得较好的成绩。第一次试教 这一课的教案初稿是由我准备的。当时我对改进教学方法的认识很肤浅,只是从形  相似文献   

2.
我就"商不变规律"的教学内容,进行两次试教.两次试教给了我很多启发,经历了不同教学追求下的课堂感受.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公开课上,开课教师在介绍自己的课时经常这样说:我的课第一次试教时如何,第二次试教时如何如何,第三次试教又如何如何。有的教师试教竟达10次之多。在为这些教师的“试教”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不免为前几次试教时,尤其是第一次试教时听课的学生呜不平。为何?第一次参与试教的学生与最后一次参与正式教课的学生,他们所受到的课堂教育是不一样的,而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4.
童健燕 《科学课》2010,(2):34-35
为参加市里小学科学课赛课活动,我和金庭的朱老师重点研究了《有趣的传动》一课。在几次试教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科学课该如何同时凸显出趣味性?当我过后再回顾磨课、赛课时的情景,想起几次试教的不断改进,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我人生中的许多"第一"--第一次试教、第一篇教学论文发表、第一节优课评比、第一个课题研究、第一篇著作序言、第一次课堂改革,都离开不蔡明老师的影子.  相似文献   

6.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对此,我一语带过:"请问你刚才对折后,有没有得到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生答:没有)因此,你手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以虚对虚,既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质疑,也没有说明"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将是轴对称图形?"但课后,学生的追问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P88~89。在一次向一年级家长开设汇报课时,我执教"找规律"一课。课前几次试教,课后通过摄像,反观自己的教学,每一次都是思考,每一次都是提升。现谈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何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因为要参加市优质课竞赛,我选择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一次试教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先用课件激趣引入,然后按照书上的三个活动来依次做实验。每一次实验明白一种方法,再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来自制潜水艇。试教后,发现明显地存在以下问题:1.第二个试验———借助浮标表现出体积的变化引起沉浮的变化,很难成功。2.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制潜水艇时,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重新钻研教材和学生动手能力后,我又设计了第二次的教学过程:先用课件激趣引入,然后在实验活动部分,将原来的三个活动合并为两个活动,并发给…  相似文献   

9.
一次试教──《在仙台》备课说明袁微子这次试教之前,我利用了两个晚上,断断续续地备了课。我先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个五年级学生,从语文形式──词、句、段、篇来理解内容,进一步领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再从怎样让学生理解来考虑,着重抓了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与此有...  相似文献   

10.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示范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我教过数次了.以往我都采用常规教法——品析语言文字,解渎蟋蟀住宅的特点来体会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总觉得这样一成不变地教下去,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于是,我做了一次尝试,另辟蹊径试教《蟋蟀的住宅》。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爱人是一名退役军人,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们两人的时间观念都很强,起床、吃饭、家务、娱乐,每样事情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这种不成文的"限时令",在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的不良习惯中,作用可是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师借用一所学校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找规律”,一次是试教,一次是公开教学。在试教时,效果很好,所以公开教学的设计就与试教的基本相同。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两次教学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其中两次有关主题图(如下图)的教学片断如下:○◇○○○◇◇◇△△△△☆☆☆☆在试教时,出示主题图后,老师先后提了两个问题:①图案中有哪几种图形?学生很快说出四种图形名称。②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从多个角度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初步建立了循环排列规律的表象,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公开教学时,老师同…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初,我曾经在北京市一所小学试教过一次语文。试教的课文叫《在仙台》,是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节选的,编在高年级的课本里。那次试教,是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究竟为了什么?如今已经相隔近十年,这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变化很大,但仔细寻思,旧话重提似乎仍有必要,倒并非为了怀旧。记得在试教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外文局编印的《编译参考》上看到一篇美国人写的登在英国刊物上的文章,题目叫做《中国的教科书十四年来依然如故》。这“十四年”,指的是1964年到1978年。  相似文献   

14.
一堂好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反复"打磨"。通过三次试教,探讨了三种导入的方式对应的三次"打磨"的过程,"打磨"一堂好课的过程,既是一次次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经历和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杨丽梅 《教育导刊》2003,(8):118-119
A.接到任务 5月28日我校要进行科研成果汇报活动.我将要承担一节"口语交际"课.我很兴奋,能参加这样的汇报课是一件很荣幸的事,虽然口语交际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但我还是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务.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和潘校长及同级老师最后商定口语交际课课题--《水果》.可是口语交际课到底怎么上呢?我请教同级老师,他们都认为和说话课差不多.接下来,我按照这一思想认真备课,准备试教.  相似文献   

16.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示范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我教过数次了,以往我都采用常规教法--品析语言文字,解读蟋蟀住宅的特点来体会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总觉得这样一成不变地教下去,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于是,我做了一次尝试,另辟蹊径试教<蟋蟀的住宅>.  相似文献   

17.
我就“商不变规律”的教学内容,进行两次试教。两次试教给了我很多启发,经历了不同教学追求下的课堂感受。  相似文献   

18.
我不知平素生活中所说的"品头论足"是不是属于"评价"的一种,我只知道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全部(我没作过调查,这里只能是凭感觉猜测)都曾经或正在或准备有组织地或背地里对他人品头论足。尽管每个人可能都不喜欢被别人品头论足,但我们往往却管不住自己的嘴。看来品头论足是人"潜意识的追求"。很有几次我在班级规定,不允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回放:在一次磨课活动中,我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第一次试教时创设以下情境:"明明早晨要买三个饼子,一个3.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为3.5×3。我追问:"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是小数乘整数。"我再问:"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三种解答方法:(1)3.5+3.5+3.5=10.5(元);(2)3.5元=35角,35×3=105(角),105角=10.5元;(3)竖式计算3.5×3,  相似文献   

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堂,提倡把握课堂的细节,是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为要赛课,自然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地评析,一次次地反思,让我一次次地剖析自己,也让我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