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社戏》描述了民间春社的热闹场面。读了这样的文章,经历过民间社火的老人,会因之而忆想联翩,没有经历过社火的年轻人或城里人,也会因之而心驰神往。辛弃疾《西江月》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解说:“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这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社日”和“社火”,还要先了  相似文献   

2.
社祭,祭土地神也。什么叫社呢?据《春秋》、《左传》等所载,春秋战国之时,二十五家为一社,而在边远地区村寨,也有五户、十户为一社,或称田社。社日,必须祭社神。社日,分春社日,秋社日;“仲春祈谷是春社之日也;仲秋获禾是秋社之日也。”社日即立春、立秋之后五戊日。何谓社神?共工之子句龙,被称为社神,即土地神祉。《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相似文献   

3.
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由“社”产生出“稷”,“稷”是五谷,也指“五谷神”。因为土地、粮食关系到国家兴亡、百姓安危,所以从夏代开始便有“立社”(筑社稷坛)的风俗,并规定时间祭祀社神。祭祀社神的日子称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几天举行,分别称春社、秋社。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箫鼓追随春社近”的诗句,写出了当时江南农村春季社日活动的热闹景象。社戏是社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演给“神”看的,一类是演给“鬼”看的,其实都是演给人看的。后来,有许多社戏并不在春、秋…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长期盛行着对社神——土地神的崇拜。南宋诗人陆游在其著名的农村诗《游山西村》中,就曾把“箫鼓追随春社近”作为当时浙江农村富有特征性的风俗来描写的。为了迎接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古代农民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农民正在排练节  相似文献   

5.
“社”是土地神,或称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古人认为,“社”的神力,由土地生发出来,非常广大。“社”的桑林则是生殖象征如社木。“社”的节日,社日,包括春社秋社,“秋报春祈”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  相似文献   

7.
<正>《社戏》是中学教材选编的一篇鲁迅的代表作品。文中描写的社戏——在村社中进行有关宗教、风俗的演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少有的温情。一、纯真的友情我——迅哥儿作为跟着母亲归省平桥村外婆家的小孩子,在平桥村很受人照顾,一群比我大的孩子会主  相似文献   

8.
“社”说     
“社”,本义为土地神,围绕它引中出社庙、社日、社祭、社稷,社会等等一系列既深且广的内含与外延。形成这种“社”文化现象的原因,大约与中国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春社和秋社是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作为唐代传统节日的社日节,从唐代以前官方与民众对社日节俗活动不断的反复实践那里获得了基本的生存力量;到唐代,它又为官方所支持,为乡村民众所需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兴盛的态势.社日节在唐代的兴盛与私社的发展具有互动关系.节日及其约定俗成的活动为私社成员提供了周期性聚会的平台,私社则通过成员对节日活动的参与赢得了在国家那里存在的合法性,并加强了内部的交往和联系.同样重要的是,对节日活动的种种安排和组织,乃至相关惩罚措施的制定,展现并锻炼了乡村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几社”是明末著名的文学社团,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团体色彩。它在明末清初之际,不仅有过“抗清”的悲壮政治活动,而且其主要成员如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还都曾留下过不朽的诗文作品。而在“几社”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则不仅是著名的少年民族英雄,“诗亦高古罕匹”(沈德潜评语)。要之,“几社”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它也并不感到陌生。 但是,现在关于它的名称的写法,却实在让人感到为难,或者简直无从下笔了。已使用简化字编排的新编《辞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等,以及繁体字与简化字并用的《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性著作、工具书都写作“几社”;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游国恩等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吴志达著《明清文学史·明代卷》(高等学  相似文献   

12.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①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② 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③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④ ,拄杖无时⑤ 夜叩门。[注 ]①腊酒浑 (h挷n) :头年腊月所酿的酒 ,称为腊酒。浑 :浑浊。酒以清者为贵。②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 ,故曰“暗” ;花光红艳 ,故曰“明” ,李商隐《夕阳楼》诗 :“花明柳暗绕天愁”。③箫鼓句 :意谓将近社日 ,村里忙着迎神赛会 ,村民在迎神的箫鼓中阵来阵往。古以立春节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 ,祭社公 (土地神 )以祈丰年。④闲乘月 :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⑤无时 :无定时 ,即随时。【…  相似文献   

13.
(734)桀骜不驯凶悍倔强、乖戾,傲慢不顺从、不驯服。也作"桀骜不逊""桀傲不驯""桀敖不驯",也说"桀骜不恭""桀傲不恭"。(桀:凶悍,横暴。骜:乱跑;马不驯服)倨敖不逊语出《汉书·尹翁归传》:"功曹以为此吏倨敖不逊",形容态度傲慢,对人不恭敬。也说"倨敖不恭"。(倨:  相似文献   

14.
<正>"《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的心情"。这是《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主旨的解读定位。无疑,这个解读是切近《社戏》文本内涵的,也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认同的结论。但  相似文献   

15.
We动漫社     
甜甜:We动漫社的各位领导们(嘿!终于有人叫我们领导 了。"哈……"狂笑令同事侧目。): 在《时代教育》上,我看见那个"招贤榜",于是,在过了不到三 分之二分钟后,我做了个决定:我要加入!(明智啊!明智啊!)你 们会把加入"We"的人名登在《时代教育》上吗?(好主意!) We动漫社:甜甜,很高兴你能加入"We"!我们将在近期公  相似文献   

16.
有朋友问这“禖”、“媒”两字为什么从“某”?问题提得很好。探寻“禖”、“媒”两字形成的过程,是一件绕有兴味的事。然而,我们却不得不绕绕弯子,话头似乎还要从“社”谈起。 “社”及其功能 什么是“社”? 《说文》曰:“地主也”。地主,犹今语之“土地爷”。从这个意义引申,“社”便有祭祀土地的意思。旧日农村中的“社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时当“春分”前后,就是专为这老人家而设的。但是,“社”除了祭祀土地之  相似文献   

17.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浙江教学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管、主办的面向中小学师生,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育类担刊社,她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目前,编辑出版有"三刊一报",即《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月刊·小学版》、《作文新天地》、《小学生世界》报。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各种风俗文化的汇集.同样《郑风·溱洧》就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地“上巳节”赠花草定情、男女相会、临水祓禊求子的风俗及其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社公"是壮族民间对"土地神"的一种称呼。在壮族地区对"社公"是非常崇拜的,并形成一种社会信仰。通过调研广西武宣县石迭村对社公的祭祀过程,探析出"社公"祭祀的主要社会功能在于春祈秋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团结邻里、宗族,构建和谐社区;祈祷神灵守护一方安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