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韦勒克、沃伦来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一个关涉文学作品本身的内部研究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赋有文学本体论地位的问题。他们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最终取决于它自始秉具的“决定性的结构”。由对这“决定性的结构”的称说,他们带出一个关乎文学批评标准的“透视主义”话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审美接受是作家所创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部文学作品既已问世,它的生命与价值的实现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文学作品自身,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接受.文本的开放结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开放体系,具体表现在文本结构中充满了若干的“空白”和“未定点”,引导读者对作品进行探索,对其意义内涵进行填充.读者依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期待视野,对不定性文学作品进行填充完形,产生了极富创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词或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指它们的形式,而是指它们的含义或意味。一部文学作品不以“象”为指归,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众多的“意”,在于文学的历史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乃至难以把握的情智的含义。文学阅读既研究词、句子、作品整体结构的“有形”的东西,也研究其“无形”的东西。这里,“意”大于“象”。文学作品阅读致力于研究的应该是“象”,致力于捕捉的应该是“意”。文学作品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于“象”,“象”与“意”之间的关系,就跟大地和天空之间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4.
探讨文学概念,回答什么是文学,这是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受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西方文论中有一个新动向,就是认为“文学”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词而是功能意义上的词,例如确定某一文本(text)是文学还是非文学,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什么”,即它在发挥何种功能.这显然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理论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进一步指出,所谓文本在“做什么”,不能仅仅理解为文本对读者施加影响,还包含读者的“响应”在内.所以谈论文学概念,应该兼顾文本功能和读者响应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贡献在于把读者及其阅读行为纳入了文学概念的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读”的作用,这就把对文学概念的思考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孤立考察变为辩证把握,从而形成了一个探讨文学概念的新角度,这对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的效果,不在于次数的多少,也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建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和适切的方法。它是“爱”的艺术,只有立足于“爱”,才能使每个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奇幻文学作品的汉译,并通过对《哈利·波特》《魔戒》《纳尼亚传奇》等英文奇幻文学作品中专有名词的汉译来论述其可行性。“Skopo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目的”。目的论就是将“目的”的概念运用于翻译,它包括三个基本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并从目的论的三个基本法则,对英语奇幻文学作品中专有名词的汉译做一初步研究,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翻译有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谈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是作家殚精竭力,取自身心而奉献给社会的“精神产儿”。与肉体产儿不同的是,它经作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后,便由社会公众来“监护”和“培育”,其最终是“夭折”还是“成器”,并不太迁就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拳拳之爱。一部文学作品的命运,既取决于包容各种情趣的文化群体中是否有人欣赏或钟爱,还要不断经受历史风雨的淘洗与时间天平的衡量。如果它走出国界,涉足异域,置身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说话”是隋唐时期发展起来、宋元时期更加发达的一种伎艺,类似现代的说书。所谓“话本”,通常是指说话艺人(“说话人”)所用的底本。 “话本”大概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纯用白话来写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研究词汇史和语法史最有用的材料之一。但是现存的话本都是无名氏的作品,没有一篇话本署上作者的名字,所以无从知道这些话本的确切年份。不知道作品的年份,利用它来作为语言研究资料就有些困难,困难在于不能准确指明这些作品的语言到底是属于哪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所能概括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某种特定性和模糊性,是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难免为各类因素所影响,诸如各类教辅用书的“明确指导”,在对文本的讲解过程中束缚于某种定式,追求“解答”的统一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湖北教育》2011,(9):1-1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恩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的确,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意识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这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  相似文献   

11.
“老人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于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是它并不是汉语的土产。 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释前中国伊斯兰门宦教徒对教主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13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入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摘自2000.4.28《中国剪报》)“老人家”来自何处?@永和  相似文献   

12.
[提示]一个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相关联的意义,甚至词性也不同,这就是多义词,又叫一词多义。一般说,词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汉字中以形声字为最多,因此通过区分字的形旁来认识本义,不失为好方法,如“探”从“手”,“穼”声,意思是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东西。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朝见君王都在早晨,因此引申为“朝见”,从“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等义。尽管一词多义,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总是单义的,所以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词义。例如“扶”可释作“搀扶”、“扶持”、“拄着”、“带着”、“沿着”等,但它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中只能作“沿着”讲。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新潮小说的超距叙事方式与陌生化效应 新潮小说从马原、洪峰到苏童、余华、格非、已经“新潮”了好几年.作为一种文学探索,它似乎很得评论家们的青睐,但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它却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它的陌生化效应,这种陌生化的关键又取决于它的超距叙事方式. 1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首先在于它是否能引起读者的情感震撼和共鸣,而新潮小说着意追求的就是不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它们往往用一种荒诞的表述方式和冷漠的叙述语态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荒诞感悟。 如果说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还有物我合一的因素在其中的话,新潮小说所追求的则是绝对的“无我”,尽量不渗入“我”的半点情感于“物”之中,甚至拒绝对自己所表现之“物”的  相似文献   

14.
沈祖蕖创作,以词作造诣最高,诗次之,新诗又次之。她有三个现象耐人寻味:1.她自称“一生低首小山(小晏)词”,其词体创作实践却与这一关学理想不符。她的婉约词,走周邦彦、南宋格律词派及清代常州词派的路线,其令词也更近温韦、南唐,而不是小山。究其原因,乃在于“时序”,“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汪东)。2.沈祖莱词篇篇可读,集中等闲之作,置诸“他人集中仍是佳词”(汪东),而求其代表作,反不易得。在当代词的选本中,倘若没有量的保证,比较吃亏。3.在沈祖菜称不上大家的古近体诗及新诗领域,她反能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占尽风滴.  相似文献   

15.
“规制”一词国内学术界并不很熟悉,它源于英文“Regulation”.“规制”一词引进经济学似无深切用意,其实不然,就“规制”一词的内涵来看,在于规范、限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行为关系,使其趋近于社会政治生活所认  相似文献   

16.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17.
词境,是有别于诗境的另一种艺术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里,王氏所谓“诗之境阔”,乃指诗笔勾画出的壮阔景象,它以情的外物化为其审美特质;而“词之言长”,则指词体以描写人的细微幽深的内心世界为指归,显现出一种款款“心曲”的审美化资质。  相似文献   

18.
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倩 《现代语文》2009,(4):32-34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不断深入,“多元解读”一词成为热点词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多元解读”的探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考纲知识解读】 考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炼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赏析炼字(词)就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就是从词体形式本身而言的,是指词体具有一种“内修外关”,即形式美和韵味美,这种审美风范标志了词的体例和美学特点。在宋代,尤其是北宋,文人对自我存在和生命本身的积极思考和探索,更易于用词这种方式表达,这很明显是受到词体形式本身的影响。它的曲艺要求,内容限定,审美风范的确立无不引发北宋文人在进取、忧患意识之外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反过来文人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探索和建构,也让词体更加幽微婉约地表达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