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有其外在的社会原因 ,更有其内在的个性因素。子君婚后的不思进取、传统世俗的爱情观、人生观 ,有目共睹。涓生易冲动 ,沉醉于爱情时忽略了爱情的要义 ;过分注重自我感受 ,钟情于个人奋斗 ,不谙世事 ,所以不能正视现实 ,在困难面前一味推卸责任 ;性格的怯弱 ,良心的谴责 ,使得他面对子君的死痛不欲生。涓生的个性弱点更是不容忽视的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但一年后又分离,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懊悔不已,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尤其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形象,以其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在文学史上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子君如此短暂的一生,孤独的悲剧结局,散发出的光芒却促人深省。  相似文献   

3.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有其外在的社会原因。更有其内在的个性因素。子君婚后的不思进取、传统世俗的爱情观、人生观。有目共睹。涓生易冲动,沉醉于爱情时忽略了爱情的要义;过分注重自我感受,钟情于个人奋斗。不谙世事。所以不能正视现实。在困难面前一味推卸责任;性格的怯弱,良心的谴责,使得他面对子君的死痛不欲生。涓生的个性弱点更是不容忽视的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发生有一定个人主观因素,即涓生的懦弱、不切实际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经济基础;子君的不彻底使他们的爱情失去了思想基础,涓生的冷酷、自私使他们的感情出现了无法修复的裂痕。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一篇反映五四时期社会现实的爱情小说。被新文化运动唤醒的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对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反抗,由自由恋爱而结合,一年后两人分手,子君忧郁而死,涓生也痛悔不已。这一爱情悲剧主要是封建社会、主人公性格弱点、生存现实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的名篇,对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历来多有研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考察《伤逝》的内容,子君一涓生二人爱情观的差异是这一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8.
<伤逝>叙写了子君和涓生这一对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对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历来多认为是社会因素.文章试图从另外一个方面揭示二人的爱情悲剧,即:这是一对孤独者的悲歌.  相似文献   

9.
在《伤逝》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中,涓生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主义色彩,他用传统赋予的话语霸权遮蔽着另一主人公子君的言说,而涓生在文中令人觉得并不可信的浓烈的抒情却显露出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动机。为了还原这个爱情悲剧的实际形态,必须拨开涓生文本叙述和抒情的迷雾,走进子君真实的内心世界,并回到历史的现场,探寻作者创作时的显在和隐含的动机。  相似文献   

10.
《伤逝》的爱情悲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固然有着社会的经济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双方思想性格的差异,这才是造成悲剧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根源,但是从萧军和萧红的人生经历看,生活的困窘并不是爱情死亡的根本原因。"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恰恰在于有相爱的机遇,却没有共同更新、成长的基础和觉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原因。仅从女性视角分析来他们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女性依附于男性,视爱情为人生终极目标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整个故事以"涓生手记"的形式,从男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这段爱情悲剧,而女主人公(也即这段爱情悲剧中的受害者)子君则成为了一个失语者。本文试图站在子君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感情纠葛,从"五四"时代氛围下的熏陶者、贤惠温柔的合格家庭主妇、无爱人间死灭的魂灵三个方面为善良的子君展开辩护。  相似文献   

14.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与涓生的形象塑遣是题材与主旨的从属关系。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中孤独者形象比较,认为涓生是以切实的行动实现了对悔恨与悲哀的超越,从而向新生路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刘苹 《文教资料》2006,(9):65-66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了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联系现实,对现代婚姻也给予了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怡 《中国职工教育》2012,(18):146-147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小说采用"涓生手记"这样的叙事方式。子君的形象是隐形的,通过涓生的回忆才反映出来的。从涓生的角度表现出的子君形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女性思想和普遍形象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由自由恋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冲破封建的樊篱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但脱离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革命而单纯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思想意识及其爱情观念的恶性膨胀是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爱情悲剧中得到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子君的爱情是悲剧性的,在这悲剧性的爱情中融入了鲁迅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思考:爱情模式、家庭模式和双方的主观不足是造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让我们深层次地剖析爱情的缺陷,从个性和人道主义两方面进行挖掘,分析爱情,要求不背离人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